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1.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的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而心理契约是企业文化的基石。企业员工心理契约内含的价值取向与企业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念是否一致,直接决定着员工对企业的认可程度。从价值观的角度揭示了心理契约与企业文化的目标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1990-2012年的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分析了能源生产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之间的差距以及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与中国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3.
不作为的教唆能否成立,应该说是德国、日本学者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持肯定说的学者认为行为人如果违背其保障义务,而没有中断一个足以导致他人行为决议的因果历程,则行为人构成不作为的教唆犯。而否定不作为教唆的论者,只是反复地主张依靠不作为是不能够让他人下定犯罪的决心的,因而不可能存在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的教唆行为。文章为了深入地探讨此问题,首先对大陆法系不作为教唆理论进行梳理,进而通过案例来分析其存在的可能性,最后提出限制肯定不作为教唆犯的观点并重点探讨了其存在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是否肯定不作为间接正犯的存在是德日学者争议较大的问题,理论界的通说是否定论.但是,一方面不作为与作为对法律权益的侵害能作同价值的评价,另一方面不作为者具有正犯性,而且不作为者的正犯性应与作为的间接正犯进行同价值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6.
不作为帮助犯的构成要件、正犯与共犯的区分标准既是认定不作为帮助犯成立与否的理论基础,也是不作为者承担不同刑事责任的根本依据,但是如何厘清共谋共同正犯与不作为帮助犯的界限基准,学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时,不作为的帮助行为才能转化为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作为帮助犯的问题在德日历来是不作为共犯问题的核心,我们可以通过其研究的比较找出此争议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