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6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在中国古代,两情相悦的自由恋爱和门当户对的媒妁之言是婚姻的主要形态,但在这两种婚嫁形态占据主导的同时,还有多种介于其间的亚形态存在,其中很值得一谈的是盛极一时的"以子妻之"式择婿婚姻,而"榜下捉婿"则是这种婚姻的极端表现形式.文学作品中所谓"才子佳人""郎才女貌"等,均与这种择婿婚姻有关.  相似文献   
2.
汉魏之后,随着佛教的传入,西北民族甚至异域的风俗文化不断进入中原,对传统文化形成冲击.坐具的出现,影响了中国从用具到生活习性乃至伦理文化等诸方面,而生活习性的改变,解放了对腿部的压迫,从而又带来了环境卫生身体健康等遗传方面的优势.较之接受唐代文化的日本民族,中国人身高的变化,未尝不可归功于"胡床"的传入和接受.  相似文献   
3.
题壁作为汉语语境下的一种特殊文体形式,在古代一直被视为时尚的创作行为,韩国诗话总集<诗话丛林>中记载的题壁,能在中国文献中寻出相对应的部分,比如"诗板",作为韩国地域特征很强的形态,在中国更多用于对题壁的保护、收藏;再如妓馆的题壁唱和,文人的文学创作、生活环境都是相同的,只不过韩国的文人来得更直接、更放开.  相似文献   
4.
题壁是唐宋时期寺院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解读寺院文化,就必须对发生在寺院内的题壁现象,进行较为细致的审视.寺院内的题壁文化,不外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佛教徒对佛理的阐悟.禅宗六祖传法偈的一段公案,至今仍为人传诵,其重要意义,恐怕说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里程碑也不为过.二是文人士大夫游览寺院时的即景之作,感悟人生,反思既往.这是寺院题壁中分量最重的部分,数量大,也是寺院文化中最出彩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考察一个民族在某一阶段的文明程度和社会公德意识,从这个民族对洗浴的观念入手,不失为切入点之一.沐浴是一种有规律的身体清洗,从社会公德的角度,重要的是去除体味.社会角色越显贵,公众色彩越浓重者,这种需要越必要、越强烈.所以,选择社会名流作为审视对象,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黄庭坚在宜州期间写下的日记《宜州乙酉家乘》,是其人生最后阶段的真实生活写照.在生命结束前夕,黄庭坚能够按照宋时士人约定俗成的频率洗浴,可以想见其有规律的严谨生活,也可想见其社会意识之自觉.  相似文献   
6.
题壁文化在唐宋时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与士大夫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显而易见的传播功能和商业功能。本文试图从职业题壁人及题壁作为寺院文化在寺院经济中所起的广告作用两个角度对题壁文化的商业功能进行考察,以期能对题壁文化与商业的相互关系有一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文物古迹及各种传说、掌故遍布城乡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宝贵的优势,中国的文化旅游的其他一些特点应该都是建立在上述这一基本点上.历史痕迹旅游作为特殊的专项旅游,对于文物、掌故大省的河北尤显重要.对于亟待拯救的一些遗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河北不是资源多寡的问题,而是如何甄别、筛选的问题;不是简单确定的问题,而是提升层次、品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大多集中在谪居永荒的十年间,而此时正是他倾心沉溺于佛典之时,其动物寓言,无论文体形式,还是题材内容都深受佛经寓言的影响。而柳宗元虽然好佛,并不因之排斥儒学,故对"宗元佞佛"的说法应当辩证地理解。柳宗元凭借其寓言的大量创作实践及其成就,对中国寓言文体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9.
题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一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应有重视,而在墙壁上大胆地表露情感一般也不为传统文化所赞许.透过不同版本的历史记载,以及后人附赘在陆游身上的另一则题壁故事,既可以领略唐宋时代敢于公开袒露情怀的开放,又可以通过对这种极至情感的共鸣,感受题壁文学在宋世的地位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戴长江  刘金柱 《河北学刊》2007,27(1):126-130
退之之于大颠,永叔之于居讷,这些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公案,其真实面目如何,后人已难以辨清。正史所载不外是二子的卫道故事和言辞,而关于二人与僧徒之交往,只能从其诗文中进行推测。晚年归释说,主要出自佛门典籍,出于利益考虑,佛门之记载必定多有美化自己的用意,当不足取信。但结合作品和史书记载,发现佛门编造的故事竟也入情入理,可见佛教为了发展和生存,确实用心良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