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非西方他者的文化表征是西方殖民和新殖民话语的核心。对西方人眼中的他者形象的批判性政治分析,涉及两个层次的认识——在以精炼化和成见化的方法提供骨架的同时,各种策略(诸如婴孩化、色情化、贬抑化、理想化和自我肯定)也为想象的他者增添了血肉。虽然这些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些策略保持着稳定。在本文中,作者将识别其重要的修辞策略。这些策略塑造了西方对非西方他者的表征——主要集中于西方的殖民表征——的特征,同时通过对异域西藏(对异域化西藏西方式表征的简称)的实证研究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2.
励轩 《学术月刊》2022,(2):205-215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有一段较长的演变过程。与中文“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内涵一样,辜鸿铭最初所使用的the Chinese nation多指汉人。毕范宇、李培恩通过翻译孙中山著作而在处理“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特别是毕范宇区分了nation和race,李培恩有意识地用Han来称汉人,为解决“中华民族”相关概念英文翻译中的范围问题以及多层次性问题奠定了基础。《中国之命运》的英译者将汉人和中国人进行了精确区分,汉人用Han专称,中国人通常用Chinese来指称,明晰了the Chinese nation表示现代中国全体国民的含义以及现代中国认同的多层次性。概念的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对原始文本的再创造,在再创造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政治力量对同一问题的不同阐释,这背后则与他们所倡导和遵循的不同政治理念有关。国民党长期以来主张建构以中华民族为国族的单一民族国家,对境内各民族的民族地位通常持否定态度,因此《中国之命运》的官方翻译也会秉持对境内各民族去民族化的原则。而中国共产党则是要建设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相关概念的英文翻译一方面会突出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3.
文章梳理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精英围绕何为中华民族、怎样建设中华民族的讨论,指出在中华民族所涵盖的范围以及在中华民族内部是否存在多个民族这两大问题上的不同看法,揭示了中国社会精英对中华民族的认识从最初的汉族逐步扩大到指涉全体中国人的过程。同时也展现了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建设问题上的不同路径取向,当国民党坚持一元一体中华民族观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逐步确立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建设导向。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精英关于中华民族建设问题的讨论帮助中国社会形成了中华民族是"自在的民族实体"以及全体中国人民最高认同的认识,也帮助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正确认知与选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