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儒家突出修身对从政的基础性作用。孔子强调"习"之重要,孟子以"性善"言人之为人的道德属性,明确人天生具备自我生发礼义规范的可能,荀子以"性恶"论人天生生理属性的危害,凸显后天学习与实践而成就礼义法度的必要。与此相应儒家修身有着两个根本向度的路径与方法:存养与学习。孔子虽主张"为仁由己",却更突出学与习的价值,而孟子则进而强调存心养性,荀子则突出礼义法度学习。这些思想不但从深层的人的类本质的探查启示着当下政治贪腐行为的治理,廉政自律有其可能与必要,而且予廉政自律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以重要的路径性引导。  相似文献   
2.
杨时认为,学道首先须明善,明善要先“致知”,“致知”在“格物”.在杨时看来,体上而言,即己即物,理完备于物我,“格物致知”可从内外两路着手,反求己身具可能性;向外格物尽理,而物多之不可胜穷,反求己身成为必要.转而杨时向内反求己身,一则反身格物,明目耳口鼻之则;终则反身而诚,举天下之物在我.他试图折衷小程向外格物穷理、大程向内反身而诚二说,然着手处仍流入大程之说.  相似文献   
3.
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其彰显出的对个体自我修身要则的论述则是其主要特征之一。道家对万物存在本质有道、气、德等判断,并基于此判断建立了修此知彼、循德求道的修身要则,设定了心斋、坐忘、养神等具体修身方式,以望能到达"全生"、天人一体、生死一如的生命止境。现代社会如何加强个体自身身心修养,不断超越现实社会人生中物欲私利的诱惑,提升精神境界,形成人生自觉,在这一点上,道家修身论是有诸多启示之处的。  相似文献   
4.
2012’中国无锡"儒学当代使命"高层论坛于2012年6月15至17日在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举行,论坛由中华孔子学会、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江南大学杂志社承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  相似文献   
5.
杨时自29岁问道程颢,始向道学,学方有定,胡安国认为杨时思想"推本孟子‘性善’之说,发明《大学》、《中庸》之道"[1].作为《中庸》和二程道学重要概念的"中",杨时对此有着怎样的诠释,本文拟就此作一分析与检讨.一、"中"之意涵"中"之内涵丰富、用法多样,杨时对"中"有着诸多诠解.  相似文献   
6.
生生性启发语体现着道学在“变易”世界捕捉事物意义的语言传统。从语言功能看,杨时承继前人摹状、表情(达意)、指行、存道(明道)等功能,理论化明确道学语言启发一贯之道;从表达内容看,指示个体生命与社会历史、时空、万物浑然一体地在世方式,激发求道者世界生生不已浑然一体的生命自觉;从表达特点言,因形下启发形上,无法用明确语言表述出来,只好含蓄委婉地表达,即“微言”;因启发形上需间接指引多用比喻、类比、举例等;由具体通达整体,故采多层次详说,即“详喻曲譬”。这种生生性启发语呈现出启发性、生机性等的语义特点,既与概念语语义稳固性明显不同,又与过程语言、形式显示有别,当代中国哲学开展应直面这一言说传统。  相似文献   
7.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范畴。《论语》文本中五处"和"的所指,由本义的"声音相应"引伸到"贵和"中"社会人事的和谐、恰当",这和先秦乃至两汉经典诸多关于"和"的论说颇为一致,这些所指间不相同而相通,而此不相同而相通正基于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和"之诸义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仍鲜活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8.
学界、媒体等为推广国学做了诸多工作。而在此契机下,国学却被某些人当做谋利的商品。国学"被"商品化使得国学推广以营利为最高目的,呈现出种种乱象:国学"被"一味媚俗、"被"无序供应、"被"炒作营销、"被"低级消费。其实质是对国学推广的偏离:营利至上是对国学推广"文化担当"的偏离;一味媚俗、无序供应、炒作营销是对国学本真的偏离;低级消费是对"化民成俗"的偏离。而真正的国学推广须是利他的、客观的、理性的。  相似文献   
9.
《列子》一书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天地人一体是《列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它主张"类无贵贱",人类应顺应自然,物我相和;而且人们可以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淤万物"是《列子》生态伦理思想的旨归。这一生态伦理思想,予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重要启示,为解决现阶段经济发展和生态恶化的矛盾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杨时自从学程颢始,笃守二程道学,对其社会化的精神旨归甚为自觉,他全部道学问题的探讨,根本指向对此旨归的诠释和澄清。道论上,他主要承大程,突出普遍性原则与具体社会生活场域相即不离,道学是且应当与具体社会生活场域适应;心性论上,他综合二程之说,言性善乃人正常本然状态言,因所禀赋和心不正而反常有恶,圣盗在人心善利一念间,道学教化直接干预平民大众的社会生活,道学社会化的教化得以可能;工夫论上,杨时综合二程说,强调知止而至,突出社会行为实践落实的执中工夫和称物平施的方法。基于这一旨归,理论之外,道学社会化实践更是杨时道学事业的重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