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孟子·尽心上》第十二章“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之说,历来为注家所疑,当下学界亦无定论。对于这一章的解读,关乎对孟子民本与王道思想的整体性理解。有关“杀民”的解释,以赵岐的“治狱说”和程朱的“淑世说”为代表,而这两派都未能很好地解释“杀民”的动机与目的。实际上,对“生道”之哲学意蕴的阐明是正确理解“杀民”的前提。“生道”包含了明确的价值内涵,其与“仁道”相通,在政治哲学的视域下则展现为“王道”。王道政治包含“善教”与“善政”两个方面,“以生道杀民”属于后者的范畴。“善政”的正当性原则就是“义”,其具有外在规范与内在规范的双重维度。从“义”出发,政治实践的普遍性与必然性得到保证,而违背“义”则可视为对王道政治秩序的破坏。这一点应为政治共同体内的全部成员所认同和遵守,故背义之民被杀而无怨。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传统中包含了重智与反智的两种思想倾向,而后者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宋明之际,陆王心学学者的思想与著述中表现出明显的反智识现象。他们普遍重视涵养心性,而对经验知识的探求有所忽视。明代初期,一些儒者对宋元以来的"道问学"传统提出了质疑,并强调了学宗自然、舍繁就约的为学路径。阳明心学兴起之后,"无善无恶"与"一切现成"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其本质上是自然意识的深化。心学的严重"自然化"使明代的反智识主义得到了发展,以致很多儒者将古人所传的经典、知识当作糟粕,而一切经籍文字只不过是良知的注脚。  相似文献   
4.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