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史经鹏 《理论界》2012,(6):86-88
中国佛教一直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的代表。鸠摩罗什在姚秦时代传译了大量的大乘佛教经典,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那么,鸠摩罗什本人的大小乘观具有什么样的形态呢?通过综合研究鸠摩罗什的生存环境及其在《大乘大义章》中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鸠摩罗什在认识论的立场上将大小乘学说统一起来,并对小乘阿毗昙学说表现出一定的包容性。鸠摩罗什持有一种包容性的大小乘观。  相似文献   
2.
佛性论是中国佛教史上关注的焦点。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迅猛发展,众多佛性论顺势而起,竞擅风流。敦煌遗书中保存的以BD2224、BD2316、BD2276缀接而成的《涅槃经疏》(拟),属于地论学派文献,表现了地论学派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佛性思想。《涅槃经疏》(拟)在借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的五忍思想基础上,重新诠释了《涅槃经》中的熙连、八恒及四依概念,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修行阶段论。在此基础上,《涅槃经疏》(拟)提出了既非本有、亦非始有的佛性论,即佛性在众生修行的性种性阶段才出现,通过主体与佛性的互动,保障众生提升修行,以至解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