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堂吉诃德,被西方文坛称为世界文学中三大典型之一。但是,他是怎样的典型呢?西方文坛竟争论了三百年之久。持论者,不外乎两种界说。一曰:堂吉诃德是个“可笑的疯子”,“可爱的傻子”,属喜剧性格的典型。英国评论家艾狄生、谭坡尔,小说家笛福,诗人拜伦均执此说。二曰:堂吉诃德是“严肃的道德家”,应归属悲剧性格典型。英国批评家兰姆、德国批评家希雷格尔、俄国作家屠格涅夫都有诸如此说的结论。殊为对立  相似文献   
2.
正确设计典型的人物关系,这是一个重要而常常被忽视的课题。目前,文艺创作新出现的雷同化、概念化的倾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人物关系设计的简单化和庸俗化。本文试就这个创作问题,谈点肤浅的意见。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设计人物的特定关系,是艺术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作品是通过写人、写人的思想感情,来描写社会生活,反映时代面貌的。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  相似文献   
3.
唐克新是当代优秀的工人作家。从一九五三年的《车间里的春天》开始,到文化大革命前夕,他连续发表了四十余篇短篇小说,(不包括一百多篇的报告文学、散文、文艺批评)仅收编成集的就有《车间里的春天》、《种子》、《我的师付》、《铁练缚不住的人》等五本。唐克新是位勇于探求人生的作家。他走上文坛三十年来,总是把工人阶级的命运、个人的命运,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进程结合起来加以思考和探索,以一种执着的探求精神去认识人生的沧桑,去窥视工人的精神世界和命运的变化。如果说,五十年代初,作者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著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作为集中体现作家的人生观转变和艺术风格成熟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上的突出地位。 《苔丝》在欧州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有的认为,它是十九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最好的代表作”,在“十九世纪古典资产阶级小说”里,“算是到了无可再发展的地步”。对这个标志十九世纪末西欧、特别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最后成就的作家和作品的研究,在我国学术界还是不足的。五十年代,有些研究者发表了为数不多的评介文章,较多地强调了“小说的消极因素”。以至于推断出某些偏激的结论。因此,我们还有必要对哈代及其《苔丝》,展开深入研究和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5.
“蒙太奇”原是法文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指结构、组合的方法。它的真正涵义是:把片断、单个、零星的形象(画画)加以组接,使之达到综合、概括的目的。它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这条美学原则,对其他文学艺术,也是相通的。中国古代文论家刘勰就有“尺接术附”之说。①蒙太奇,不仅与中国古典文论的脉理相通,而且还广泛地被运用在创作的实践之中。《水浒》就是其是之佼佼者。《水浒》的艺术结构有其二重性。在它的纵向结构里,由于空间的不确定性,和空间伸展范围比较宽广,场景和画面有着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在横  相似文献   
6.
德国青年诗人格奥尔格·维尔特(1822—1856),作为无产阶级的一名忠实的歌手,他用诗作武器,英勇地战斗在最前哨,为德国革命呐喊。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给予高度评价。今天,在诗歌界认真讨论诗人与时代、诗与政治的关系等一系列美学问题时,认识和评价维尔特及其诗歌的社会价值,这对促进诗歌理论的讨论,无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清末小说理论家夏曾佑在论及古典小说创作时,说过那么一句话:“叙实事易,叙议论难”(《小说原理》)。我觉得,这话说得比较肯切。它既肯定了小说创作的艰辛,也道出了形象描写和文学议论兼容的艺术辩证法。这在古典小说理论中也算得上是“出格”的。  相似文献   
8.
陈继光的近期创作出现了新的趋向,他常以一种对现代因素的敏感和知觉,去发掘、探微生活流变中的人心世态。这一新趋向在审美主题与审美思维上都突破了新时期小说一般描写的品格。作者摆脱了对古朴世情的寻觅以及人伦损丧、人性扭曲的心灵倾诉的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9.
《水浒》甚为突出的艺术成就,是人物形象塑造。 《水浒》以它艺术形象铺排了一系列人物画廊,以它特有的魅力,震动着古今中外的读者。笔者从美学范畴来探讨形象的美感作用。而性格则是美的最高体现。唯有各具特征的性格塑造,艺术形象才能获得美的价值,产生美感力量,《水浒》艺术形象的存在价值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五八年民歌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这些用“钢水稻花”谱成的新民歌,努力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下简称“二结合”),生动地反映了无产阶级的崭新生活,英雄业迹和远大理想,以一种强烈的艺术力量,激励着人们的斗志;同时,又以它顺口、易记、有韵、能唱的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开创了新诗风,促进了新诗的发展。应该说,五八年民歌还处于初创时期。它在运用“二结合”以及走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上,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实践。这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