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新课标>提出:"让我们的学生进入生活化的课堂,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高中英语教学生活化是在语言习得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现选材生活化、情境生活化、作业生活化和文化生活化,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忱与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培养师生团结协作、积极乐观、攻坚克难的人生态度,为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思想就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应该建立在保护环境、减少污 染、合理开发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持续能力的基础上。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 省,人均环境空间和资源量严重不足,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 度重视环境减灾。本文结合河南省的资源、环境状况,论述了维护自然资源的永 续性,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性以及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问题,并提出了环 境减灾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推进城镇化发展,关键是要重视城镇内涵的发展即人本身的发展。要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构建起与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与生活方式,使经济的发展根植于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深厚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4.
儒家义利观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其精华和糟粕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剥离。笔者认为,儒家所倡导的“以义制利”、“兴天下之利”的思想是其合理内核,并论述了儒家重德尚义的义利现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本文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义与利的辩证统一,弘扬以义取利的道德风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儒家义利观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一、我省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缺乏一整套科学的、规范的管理机制。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者选拔任用上的行政化,造成政出多门,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工作不够得力。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影响了企业经营管理者工作积极性的发...  相似文献   
6.
关于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思考周林霞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对邓小平理论以及改革开放一系列政策的学习,他们对我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普遍认为党中央的战略决策英明伟大.但是,不少大学生面对传入的西方文化思想以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是自工业化以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对传统粗放武经济增长方式的一场革命.它建立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内容的“3R”原则基础上,其运行包括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三个层次,构建了经济——生态——社会诸关系和谐发展的链条,催生了诸多新的伦理关系与道德诉求.循环经济深蕴的整体性价值原则、可持续发展价值原则以及新的生产伦理与消费伦理理论,构架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范式.  相似文献   
8.
周林霞 《中州学刊》2013,(1):112-116
农村城镇化有效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农村也出现了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凸显、生态安全隐患严重等问题。要解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城镇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理想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等社会发展的价值原则,从政府机构、企业组织和公民个体三个维度着手,确立公正的生态伦理理念,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态伦理意识,培育公民个体绿色消费的生态伦理素养。  相似文献   
9.
几千年来,"修身为本"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修己安人,内圣外王"也成为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论和合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精髓,其要旨在于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的融通与和谐,这种和谐发展的文化价值观对于调节当前高校德育中存在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等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