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11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哲学日在中国"活动由吉林大学哲学学科在长春成功主办。这是一项将学者的专业学术工作与公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的公共庆典性哲学活动。会议主题为"哲学与公共政策问题:中国经验与反思",下设四个分论题:1)公共政策与公共福利。2)公共领域与政治学视域。3)社会发展理论。4)文化政治。来自北京学术界的几位知名学者和吉林大学文科院系的部分教师就上述论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从这些讨论的内容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学术的一个最新发展动向,即学术研究正在超出传统的学科界限而走向综合,其文本形态呈现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文本",其研究方法则表现为所谓"中层理论"的独特方法。本刊将分两期刊发与会学者的一些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50多年前,美国导演悉尼·卢曼特执导过一部经典老片《十二怒汉》(TwelveAngryMen),它的情节相当简单:一少年作为杀父嫌疑犯被庭审,有两个对其非常不利的证人证言(一老翁、一妇人),以及一个证物(父亲胸口所插的那把刀恰好与少年自称遗失的刀一模一样)。由12名陪审员组成的陪审团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一致意见,否则就无法对少年作出裁决。  相似文献   
3.
4.
政治义务重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政治义务理论之所以存在诸多混乱,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在概念层面上廓清责任与义务以及政治责任与政治义务的差异,观念错误源于概念错误,因此必须追本溯源,重新界定和澄清政治义务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事实上,所有的道德要求都可通过普遍的/特殊的以及自愿的/非自愿的这两组共四个彼此排斥又共同穷尽的二分概念来加以概括,其中,政治义务作为一种特殊且自愿的道德要求,必然源自于特定政治共同体内部的公民、成员或者参与者与该政治共同体之间存在的某种互动关系,由此出发,我们可以清楚地标定出它与政治责任、政治正当性以及政治证成性等亲缘概念之间的概念关联。  相似文献   
5.
2013年3月,清华大学教授秦晖所著《共同的底线》一书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1999年,他曾出版过《问题与主义》一书,《共同的底线》可以视为《问题与主义》的续编。秦晖认为,在我们这里,共同的底线不是"公平"与"效率"的折中调和,也不是在"自由太多"与"福利太多"之间寻找"既非自由放任,也非福利国家"的第三条道路,而是争取最低限度的自由权利与社会保障。2013年3月9日下午,《共同的底线》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举行。本刊特选登部分与会学者的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英语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结果,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求知与艺术感受双重心理需求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9·11"之后,塞缪尔·亨廷顿的理论信用度在美国达到顶点--"亭廷顿一说话,全人类都倾听",尽管这样的吹捧之词有些肉麻,却也真实地反映出这位新权威主义者一时无两的学术地位。2004年5月,亨廷顿新著《我们是谁?》新鲜出炉,正如其副标题"对美国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8.
在中关村栉比鳞次的电子一条街上,每天都有无数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奋斗在电脑前,一键一键地敲打着他们的理想,而肖建国无疑就是他们之中的一个杰出代表。翻开履历:1987年,北大计算机系研究生班毕业,加入方正公司;1989年,主持开发“中文报纸组版软件”成功;1992年,任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彩色系统研究室主任,同年推出北大方正彩色激光照排系统;1995年,任香港方正公司执行董事,方正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对于一位年仅39岁的青年学者,这一串闪亮的足迹是足以令其骄傲和自豪的,可是肖建国不这么看,专业技术上的独创赶超意识丝毫影响…  相似文献   
9.
过期     
这个时代什么东西都会过期,凤梨罐头会过期,感情会过期,大闹“立法院”的追诉时效同样会过期。  相似文献   
10.
周濂 《求是学刊》2005,32(2):26-31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旨在区分沟通理性和工具理性,而这一区分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区分以言行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特别是能否证明以言行事行为独立于并且优先于以言取效行为.文章指出,哈贝马斯对这个根本问题的论证并不特别令人信服,在此意义上,哈贝马斯所构筑的沟通行动理论就存在根基不牢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