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38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法治化进程与城镇化运动在彰显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问题上,具有同构性和互动性意义。法治中国语境下的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三个维度,分别与城镇化运动之间形成了相互作用关系。城镇化运动一经与中国特色的法治精神相结合,必将给新城镇(市)人的个体生活和公共生活带来公平、公正、民主、和谐等现代性文明因素,从而有助于国家和政府对城镇化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治理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信息化实践看信息技术观的社会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信息化的技术实践中,不仅能够呈现出技术观的现代性特征,而且还能够反映出后现代特征。通过对中国信息技术观的技术理性和人文理性因素等分析,可以发现信息技术观的形成乃是一个复杂的、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的结果。围绕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技术观的社会形成问题的讨论,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有赖于人才的保障和智力的支撑。从新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省内人才资源的潜在优势和现实问题,比较了人才观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本质区别,指出黑龙江省能否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关键在于制定出一系列具有地方性竞争优势的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学 生,他们生活在全球化的世界和转型化的中国社会中,其价值取向与社会态度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毫无疑问,这种变化已使得他们从群体心理特征上与80年代大学生区别开来。 为了对当代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态度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最近笔者对哈尔滨工业大学的88名本科生作了问卷和个案调查。本次调查样本虽不多,但却反映出许多真实的社会态度倾向。什么是社会态度?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即心理上的准备状态,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社会的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的倾向。社会态度不仅仅是一个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5.
新冠疫情中的网络舆论生态在全球抗疫的国际舆论之下显现“中国声音”和“中国经验”,由此生成了复杂多元的网络舆情。只有充分发掘人类理性,尤其是中国式治理的启蒙精神,才能更好地实现后疫情时代的生产、生活目标,并探索出一条网络舆情治理的路径。为此,国家公共治理现代化体系的建构,必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解决“疫情社会”出现的问题,要靠 “中国力量” 的贡献,还要靠“中国声音”背后理性的启蒙实践。  相似文献   
6.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有必要对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变迁进行一次梳理。通过对生活史的梳理,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国人民在过去几十年的生活变化轨迹,从而更全面地把握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并对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小康社会思想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对于建构未来可持续的、健康的和充满幸福感的、多样化的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生活正在被信息技术所改造,这是一个既令人兴奋而又令人忧虑的时代。作为社会行动载体的"虚拟技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中更新着人们的社交网络,影响着人们的媒介化生活方式。处于"移动浪潮"阶段的"网民社会",存在着许多虚拟生存问题,面临各种技术社会的危机和挑战。只有了解和正视了人类虚拟社会生活的现状和前景,才能更好地预测和把握当代社会的本质及走向。  相似文献   
8.
因特网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以信息方式行使信息权力的媒体将对人类的政治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公众政治社会化的方向、内容将发生改变,有助于公众开始新一轮社会化,培养主体的政治理性,建立新型社会关系;公众政治参与渠道拓宽,参政方式、参政手段增多,打破了传统媒体主导的社会信息垄断状态,为社会政治稳定安上了安全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学理论发展出发,认为现在已具备了建立一门作为"转型学"分支学科的"中国转型社会学"或社会转型学的条件,指出建立这一学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科意义.文章继而对"中国转型社会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进行了学术梳理和定位,还对"中国转型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的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作了学理分析和前景展望.最后,提出了中国社会学家应抓住转型期社会创新所提供的学术创新的机会,发挥社会学家的想像力与社会观察力,以实现社会学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唐魁玉 《理论界》2008,(3):80-83
从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总体特征中,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意识形态"化倾向。在对这30年社会史的深度描述和阐释中,人们将清楚地看到在毛泽东时代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国民生活史的面貌,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社会动力和历史表象背后的理想主义发展轨迹,有一种真实的体验。社会史不仅是"革命时代"发展轨迹的记录,而且也是生活方式演进的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