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形象思维是多年来文艺理论上争论较大的一个问题。毛主席一贯提倡在学术问题上开展不同意见的讨论,并鼓励对形象思维问题发表新观点、新看法。但由于林彪、“四人帮”疯狂地推行文化专制主义,这种有益的讨论跟所有学术讨论一样,遭到了扼杀。《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发表后,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又重新活跃起来,这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在现实主义理论探讨中,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颇为复杂而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解放后,文艺界曾经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过反复的论争,我们批判了那种把作家的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绝然对立起来,企图否定先进的世界观对创作的指导作用的错误理论,这是必要的;但在理论上却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认为任何作家的世界观和创作方法都是完  相似文献   
3.
如何看文艺创作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两者的关系又是怎样?这似乎在理论上早已作出了回答:然而,实事求是地看,问题却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只要回顾一下文艺领域所经历过的种种曲折和反复,以及多年来文艺批评、文艺政策方面所发生的问题,我们就不能不承认这一事实。特别是在林彪、“四人帮”对社会主义文艺园地实行大扫荡,残酷迫害革命文艺工作者的过程中,这个问题的理论是非、政策是非更是完全被搞颠倒了,搞混乱了。众所周知,林彪、“四人帮”大兴文字狱的一个重要的手法,就是篡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出的动机和效果统一论。他们曾一再鼓吹,作家的主观动机和作品的客观效果是绝对一致的,凡是作品的客观效果不好,作家的主观  相似文献   
4.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也是文学作品的主体。作家从观察、体验生活开始,到进行艺术构思乃至创作的最后完成,所注意的中心和表现的对象始终是人,是人的生活、人的性格和命运。普列汉诺夫指出,“艺术的主要对象是人”。高尔基则把文学称为“人学”,而且这个“人”是用大写字母来写的。这都是至理名言。正是这样,在文学创作中怎样认识和描写人物性格,往往是区别各种创作方法和文学流派的一个主要标志;或者说,任何一种创作方法,必然在人物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