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近几十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有较快提高,集约化程度也达到较高水平,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已经接近甚至超过社会平均水平。这样,以农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差额为源泉的绝对地租好象会消失,可是事实上即使租种最劣等的土地,也仍旧要支付地租。那么,这种地租的性质和来源是什么呢? 有些同志认为,当前资本主义农业中的非级差地租是以垄断价格为源泉的绝对地租。对农产品垄断价格的形成又有二种解释:  相似文献   
2.
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七章《论对外贸易》中,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国际地域分工论,提出了著名的“比较成本”或称“比较优势”概念。斯密认为一国所输出的一定是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因而其所需的成本绝对地小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则断言每一个国家都应当专门生产它具有比较优势的、即用相对较少的成本就能生产出来的商品,即便其成本的绝对数值可能高于其他国家。后来陶西格把这个理论简略陈述为:“一国要出口的产品,是其在本国生产中具有最大优势和最小比较劣势的产品,而要进口的产品则是在其本国生产中具有最小优势或最大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成本理论”可用下面实例来说明:  相似文献   
3.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两者的有机结合仍是一个尚待深入研究和作出科学回答的重大问题。本文就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进行多角度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