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5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视点"问题是叙事学中最核心的问题.以乌斯宾斯基视点理论的四个层面:意识形态评价层面、话语特征描写层面、空间和时间层面及描写的主观性/客观性("心理")层面为理论基础,分析十九世纪俄国小说中的儿童叙事"视点"问题,将儿童叙事中的叙事声音与叙事眼光的问题加以区分,将形式与内容问题分析相结合,使视点问题不再限于"看"之表层的言说当中,不再囿于"儿童视角"的简单阐述当中,将作者的观点、作者的艺术技巧、儿童的情趣融入到小说的整体叙事当中,再现出十九世纪俄国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每一部作品里都有一个由艺术家创造的“独特的世界”——艺术时空。《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时空有着独特的处理方法,表现在时间的主观游戏和意象空间的建构上。作品真实、客观地突出了“人性”最纯朴、最美好的一面: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家园的憧憬。  相似文献   
3.
肖洛霍夫小说中儿童零散化、细节化的叙事过程呈现出多种伦理面相。在以儿童为对象的直接叙事中,无论是孩子们赤子童心建构的自由世界还是孩子们存在的家的快乐世界,都是作者的乌托邦伦理叙事,以儿童这样一个不可靠叙事者的视点来叙述革命的正义与非正义,凸显革命语境之下对生命价值本身的尊重。在以儿童为符号的间接叙事中,作者注重的则是儿童功能化符号化的叙事意义,从儿童与成人的互动中,通过儿童符号的本真叙事表现对成人罪性的救赎,通过儿童符号的苦难叙事反映作者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家庭伦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基督教伦理对弱者的怜悯。此外,成人在革命正义与象征人类希望的儿童之间的伦理困境中所做出的选择,也体现了肖洛霍夫对生命敬畏的伦理旨趣。  相似文献   
4.
小说家对童年回忆的言说,是立足于成人现在的时空对过去时空的一种再现。现在的时空与童年的时空相联系,共同构成了回忆过去照亮现在的艺术世界,获得一种超越历史的具体性和生存的本体性的理想模式。19世纪40、50年代俄国古典小说中的“童年回忆性书写”既注重文学的社会历史性和批判性,更着重于自我生命意识、人性意识的叩问以及诗性意识的追述。  相似文献   
5.
文章试图从形象的“想象与再现”、人物形象间的对话、形象的“自我内化”三个方面,考察茨维塔耶娃回忆录《中国人》中塑造的不完全等同于神话化和意识形态化的“他者”形象——中国人形象,重现“他者”形象的域外之音和其永恒的魅力。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以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形象学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学中"儿童书写"的生成,有文学间的相互影响,也与作家的儿童情结密切相关。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儿童书写"生成的外在成因,既有欧洲启蒙主义、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也有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其内在成因,是文学大师心底的儿童意识与儿童性情的结合,与文学大师心底里的儿童原型、儿童情结、童心意识相关联。  相似文献   
7.
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对成人心灵进行严酷拷问的同时,也将关注的目光停留在儿童形象上。童年的经验、俄国社会的现实、对儿童世界的真切理解与体认,共同形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复杂深邃的儿童观。他笔下的儿童形象不仅是作者理想的言说,还是作者用以批判黑暗社会的符码,同时也是作者对现实儿童的人道主义关怀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儿童的世界是一美好、纯洁的"新月之国".笔者将儿童纳入十九世纪俄国古典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对其进行历时性地考察和分析,对十九世纪文学史的各个时期典型的儿童书写的前后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对其中儿童形象的嬗变轨迹作一整体分析,探析其嬗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