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6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阎宗临史学论文集》序姚奠中我国古代最早谈及海外情况的,当推战国齐国的邹衍。司马迁在《史记孟荀列传》中记邹衍的言论说:“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乃有太瀛海环其外。”这些话的根...  相似文献   
2.
有韵为诗,格律难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体诗词”这个名称不太准确,但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更恰当的名称。比如著有《香港诗词论稿》并在香港主办过十几次“诗词大赛”的黄坤尧教授主张称“传统诗词”,日本人称“汉诗”,还有人主张称“国诗”,等等,都不尽如意。总之都是指中国古代形成的各种诗词体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号召“诗界革命”,“五四”以后新体自由诗大兴,旧体诗词便不再是诗坛的骄子了。但其时隐时显,不绝如缕,在大陆、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圈中的命运不尽相同。百年间,旧体诗词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旧韵与新韵、格律宽严、创新体制、旧形式与新内容如何融洽、如何提高艺术质量等。尤其是学术研究对现代旧体诗词创作的“三不管”现象,自有其复杂的现实缘故。近些年,文学研究界偶有学者关注现代旧体诗词创作,也有人以此申请到国家或省、部立项的文献整理或史实梳理研究课题,但总体看来研究仍很薄弱。为此,我们邀请了前辈学人姚奠中先生及目前在大陆、香港诗界非常活跃而且颇有影响的几位诗人学者写了这组文章,探讨一些具体问题,希望引起学界朋友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十多年中 ,文史界对唐代史、文特别是唐诗的研究 ,可谓盛极一时。其论著之多 ,成就之大 ,都远非其他时代所可比。只是在唐诗研究中 ,主要集中在盛唐 ;以大历、元和为中心的中唐五六十年 ,诗人和诗作在数量上虽超过盛唐 ,而研究方面 ,除个别作者外 ,却比较近于冷落。其原因 ,一般认为不在量而在质 ,也就是说在艺术品质上 ,中唐不能与盛唐相比。但是从另一角度 ,也即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来看 ,中唐却完全不容忽视。随着中唐的政治、社会、文化的变迁 ,诗歌从内容到形式 ,都起了不小的变化 ,而且在艺术的追求上颇有异彩纷呈之…  相似文献   
4.
乔吉新探     
<正> 元代杂剧,旧称四大家——关白马郑(按年代另排),有的研究者则扩为六大家——关王白马郑乔。乔即乔吉。他是元杂剧后期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散曲方面,也是一位著名的大家,与张小山(可久)齐名。乔吉的生平事迹,和许多杂剧家一样,资料很少,所可依据的只有钟嗣成的《录鬼簿》。但由于《录鬼簿》的版本不同,因而对他的记载,颇有详略分歧之处。最简的是  相似文献   
5.
关于屈原的存在问题,两千多年没有人怀疑过,直到清末的廖季乎(名平),才首次提出了疑问,而且首次得出了否定屈原存在的结论。三十年代胡适之又提出了对屈原存在的全面怀疑,并断定屈原“是个理想的人物”。五十年代初,现在还健在朱东润先生,又把屈原的《离骚》以下的主要作品,一古脑儿归入淮南王刘安和他的群臣名下,那屈原也就谈不到存在的问题了。这类问题,都先后有人作过辨驳。不过,驳了也就完了,没有发生反复论战的情况。而从四十年代以来,对屈原和《楚辞》的研究,却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有导源于汉代的几个论点,影响着两千多年的诗歌评论,也指导着两千多年的诗歌创作,这就是所谓:“风雅”,“比兴”,“美刺”,“讽谕”。这几个论点,分析起来,既有所区别,又互相联系。大体上说:“风雅”是创作的准则,“比兴”是创作的方法,“美刺”是写作的态度。“讽谕”是作品的目的。而这几个论点,又围绕着一个中心——政教,即政治和教育。换句话说,就是诗歌要为政教服务。以政教为中心的原则,假如说还不能概括两千多年诗歌的全部传统的话,那至少代表着  相似文献   
7.
<正> 当前,未来,我们的诗歌将走向哪里去,也就是说向什么方向发展?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令人困惑的问题。尽管诗歌界有过多次讨论,但迄今没有得到公认的答案。 我和诗歌结缘,早在上初中时期,那时我抱着一部《古唐诗合解》,就自己能理解和喜欢的部分读熟了几十首;同时也学着写。又在一位一方名士焦老师的影响下,写过不少反映时事的长篇歌行,还偶然发表过两首。高中时期,一位姓樊的老师提倡五言古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个教书已五十年的老教师。原名豫太,字奠中,工作以后,以字行。生于一九一三年五月。山西省稷山县南阳村人。早年肄业于山西教育学院和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但都只有一学期。最后就学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并考取章太炎先生招收的唯一的一次研究生,名列七名中的第四。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指出章先生不是诗人而诗的造诣卓越。同样是言志抒情,而他的诗中充满着时代的危机感和个人的责任感;他自任以天下之重,把民族的生存和文化的延续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诗的深刻意蕴即在于此。他充分发挥了汉魏乐府古体的作用,深得五言古诗的神髓,而五律与七绝也游刃有余。活剥诗可以说是他的创造,巧妙而深刻地讽刺了当时的现实。他的诗风和晚清形式主义的诗风诗论完全不同。对他的诗的评价,必须和他的人品、学术、怀抱相结合。他的不可企及之处,使前辈名家俯首。  相似文献   
10.
一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以众多的作家、丰富多采的作品,为中国文学以至世界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整个国家一部分的山西,在这一巨大贡献中,也起了一定的、应有的作用。远在四千年前原始社会末期的唐虞时代,在今天的晋南一带,已流传有不少诗歌,虽然《卿云》《南风》《击壤》等歌,多出后人之手;“明良”“起熙”诸章,载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