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对传统的科学思维进行重要的反思,其焦点是语言。它打开了语言学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语言视角提供了以文本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人类学也出现了语言学转向态势。文章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纳家户村的现代旅游开发为例,指出旅游开发下的纳家户村是在宏大叙事中被想象、构建出来的,它能够将该村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民俗文化边缘化,甚至消失。只有超越宏大叙事的言说方式才能直指回族穆斯林传统文化的本质,才能给予纳家户现代旅游开发中的传统民俗文化以全面保护。  相似文献   
2.
进入信息化时代,宁夏阿拉伯语教育既高速发展又面临严峻挑战,系统、科学、适应国家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宁夏尚未建立。在信息化时代,为了向中国内陆、向西开放战略提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阿语人才,宁夏阿语教育必须整合优质资源,创新办学模式,加快探索高校阿拉伯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回族女童英语习得受环境、学习动机、性别等因素的制约。针对回族女童进行英语教育,要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从学校实际出发,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优化山区英语学习的条件和教育环境,因时、因地、因人,创设多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境,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在教材选择、教法设计、评估体系上充分体现女童在言语功能、形象记忆、语言理解方面的优势;不受固定的教材、教法约束,进一步对山区女童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以“城市化”为个案,通过一种词汇学意义上的考察,实现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建构主义不同理论范式之间直接碰撞与对话,展现不同理论各自的合理性和限度。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重新界定“城市化”概念,实现对“城市化”更为完整的哲学意义上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以来,后现代语言哲学观对人文科学中各个学科的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国文化人类学的新发展虽不能断定必然要借助于语言哲学,但至少必须在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它.本文探源一种话语视角下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论,试图探讨该学科的发展出路,并呼吁对世界当下的、历史的、城市的、农村的、普世的、本土的多元文化应持有理解和包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汤瓶是纳家户村回族穆斯林的传统洗浴器具。近十年来,伴随着当地现代旅游开发的介入,汤瓶的传统功能发生了变迁,呈现出多种形式。旅游开发对汤瓶的传统功能形成冲击的同时,又在公共领域赋予其新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科技和经济贸易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下,口译作为一门内涵深广的人文学科,在最近20年有了长足发展。各高校的学口译、教口译、研究口译和从事口译职业的实践,已经成为与对外开放同步前行的社会文化热点之一,持续升温。然而,由于口译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相对滞后,口译教学在不少方面显露出了令人忧虑的弱势:承担口译教学的教师,选修口译课的学生以及口译教材的选用等因素影响了口译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口译教学中只有加强口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鼓励教师编写口译教材,才能不断提高口译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8.
姜克银 《社科纵横》2010,25(6):155-158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纳家户村开展了以创建“科技型农业”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然而,该职业教育不能充分满足当地回族穆斯林群众受教育的需求,增强农民转业和就业能力。本文通过剖析导致纳家户职业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提出将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内容纳入到纳家户职业教育中,将会对调动穆斯林农民学习的积极性,纳家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来分析小学儿童外语习得过程的特点,比较了城市回族女童与山区回族女童英语习得的教学环境,并提出利用回族民族特色,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宁夏山区回族女童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其途径。  相似文献   
10.
会话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交往,会话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会话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笔者经过观察和访谈发现,“知道吧(bó)”在宁夏方言话语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本文通过个案研究,试图从作为话语标记语、作为结束语列以及作为对社会身份构建三个方面对特定语境中的“知道吧(bó)”进行会话分析,帮助受众对宁夏方言中的“知道吧(bó)”话语现象有所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宁夏方言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