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6篇
  2014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一边是鲁迅——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的旗手”,一边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民族文学发展中诞生的“恶毒的天才”,在比较文学的天平称上,无论你怎样比量,如何做论,都会感到十分棘手。他们之间的距离太大,几乎很难找到一把通用标尺,去评判他们各自的文学创作。早在建国以前,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尚未完结之时,有人仅凭信艺术感受便发现二人之间存在某种艺术关系。解放后,鲁迅研究日益成为“显学”,比较研究也逐步兴盛,与俄罗斯文学的关系理所当然地比以往更为引入注目。然而,尽管鲁迅与契诃夫、安特莱夫、果戈里等人的比较研究大为深化,而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比较研究却仍旧  相似文献   
2.
《牯岭之秋》:历史与小说之实例研究《牯岭之秋》是未署日期的一个短篇小说,最初连载于一九三三年的《文学》杂志。在一个脚注中,茅盾透露这篇小说原有九节。但五至八节“写成后,过了一夜,不知怎地,忽然不见了”。茅盾说,“要是我肯找,或许找得到的,然而我不曾找。重写罢?不高兴了。”他所做的只是把原来的第九节移为现存结尾的第五节。阅览现存的《牯岭之秋》,人们会产生不连贯感,这是可以预料的。由于缺短了几部  相似文献   
3.
一“五四”与“五卅”都是全国范围的爱国运动,但以青年与工人的关系而言,二者有重大变化。前者由学生发起,工人继而支援;后者由工人带头,学生随后参加。这一变化表明,工人阶级已成为左右时局变动的社会力量,五四时期业已结束。历史性变化在小说创作上导致这样一个新现象:小说中第一次出现走入工人斗争中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自此开启一种创作风气,直至抗战全面爆发也就是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左翼十年”期间,许多小说家都在作品中表现了青年如何追随革命发展而投身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与此相适应,青年在思想上也出现了某些新因素。由个性解放起步的梅行素准备“把身  相似文献   
4.
90年代是中国电视剧的成熟期,成熟的标志是形成了“雅”、“俗”两种美学系统及审美品位。中国电视剧先形成的是雅审美系统,直到1990年《渴望》的出现,才开始形成俗审美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室内连续剧”这一品种的出现,对电视剧的成长具有历史性的意义。电视剧的成熟,得益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中,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起到决定性的社会作用。这一点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十分相似。如何把握市民阶层的文化兴味,便成为制约21世纪中国电视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 1987年11月16日,山东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在山东师范大学举办了"改革与文学"讨论会.七十多位青年理论工作者和有关人士出席了会议.会议议题主要有二,一是"改革的文学"即文学应如何反映当前改革的大趋势和社会生活;二是"文学的改革",即文学自身应如何改革,当前的文学怎样才能更健康地发展.会议发言纪要如下:李江宁(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改革与文学"的关系首先体现在所谓"改革文学"当中.而"改革文学"中最引人注目的,则是那一大批大刀阔斧的改革英雄形象,如乔光朴、李向南等.他们在一般读者中最受欢迎,但在专业读者——批评家那里受到的抨击也最多.批评家认为,改革的目的是推进民主  相似文献   
6.
一、从政治到文化:80年代乡土小说的历史走向从政治角度上看,社会主义新时期无疑始于“四人帮”的被粉碎,但就文学创作而言,却经历了1978年的徘徊和1779年的过渡,进入80年代才迎来百花齐放的真正春天。作为早春的时代信息,固然有《班主任》、《于无声处》以及《哥德巴赫猜想》等作品出现,但作为“整体气候”的交替,却终究一时难以旧貌换新颜。70年代末期的时代精神既然是拨乱反正,即“恢复与平反”,它在文坛上的反映就必须是“回忆旧时光”——不单单五六十年代的旧作得以纷纷再  相似文献   
7.
在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四·一二”事变发生之后,中国现代历史便以大批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的鲜血和生命为代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政治状况,一方面是社会革命走向深入,另一方面又是社会革命处于暂时的低潮时期。而中国的现代文学创作,也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动,很快便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鲁迅先生在后来谈及这一时期同前一时期在文学思潮方面的重大区别时,曾以本时期“革命文学运动”的勃兴来加以扼要概括,并且还进一步指出,中国这次“革命文学的旺盛起来,在表面上和别国不同,并非  相似文献   
8.
《定军山》的诞生,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与现实指向,对它的研究不能仅限于目前学界所示的中国电影(戏曲片)滥觞的具体的感性描摹。《定军山》的诞生,有其艺术发展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艺术雅俗转换机制与京剧的兴衰历程、电影的艺术本性及特定时代和文化景观诸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定军山》的诞生,不仅是电影的中国本土化的特殊范本,更是中国电影的民族化的已然“存在”——奠定了中国独有的“影戏”传统,包含了迄今为止中国电影的全部遗传基因和文化代码,不仅指涉到新时期“电影与戏剧离婚”等电影观念的大讨论,也为新世纪以来的国产大片提供了历史的镜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9.
《定军山》的诞生,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与现实指向,对它的研究不能仅限于目前学界所示的中国电影(戏曲片)滥觞的具体的感性描摹。《定军山》的诞生,有其艺术发展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艺术雅俗转换机制与京剧的兴衰历程、电影的艺术本性及特定时代和文化景观诸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定军山》的诞生,不仅是电影的中国本土化的特殊范本,更是中国电影的民族化的已然"存在"——奠定了中国独有的"影戏"传统,包含了迄今为止中国电影的全部遗传基因和文化代码,不仅指涉到新时期"电影与戏剧离婚"等电影观念的大讨论,也为新世纪以来的国产大片提供了历史的镜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