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4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快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12月1日起实施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以下简称《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是我国对工程造价计价方式的又一次深化改革,以进一步推动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2.
论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同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长军 《江汉论坛》2004,(8):129-132
电视巳成为消费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同质性实际上是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展开的一个结果,后现代主义的“审美泛化”即审美生活化和生活审美化理论是我们确认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同质性的基本依据。电视之于当代社会文化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正是大众文化权力扩张的一种证明。  相似文献   
3.
卫慧的身体叙事文本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精神有效供给不足的必然产物,实质上是媚俗而不媚上的大众文化。卫慧写作完成了由“大”到“小”的叙事革命,成功地制造了女性解放的现代神话,表征了后现代主义身体美学的精神特征,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论世纪末中国文学的感性沉迷与理性缺失孙长军我对20世纪末中国文学的总体感觉是:它并未给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精神取向提供必需的指南,而且似乎还在为一百多年前由马克思揭示的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现象作注脚。90年代,中国掀起改革开放的第二次浪潮,经济高...  相似文献   
5.
孙长军 《江汉论坛》2003,(4):113-116
文学的感性化写作是大众文化的唯物形式,是消费社会中精英文化衰落和大众文化兴起的衍生物.感性化写作的产生可以从大众社会话语权力表达的需要、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文学自身发展的辨证法以及读者的娱性诉求等方面加以说明.感性化写作的特征表现在悲观主义的世纪末情绪、爬行主义的媚俗倾向、自然主义的粗鄙趣味以及蒙昧主义的宗教蛊惑等方面.感性化写作不是文学发展的正途,解救之路是恢复文学与哲学的自然关系,培植文学的形而上意味,重建文学的人文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6.
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长军 《南都学坛》2002,22(2):104-108
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站在精英主义立场上对大众文化继而对其母体———资本主义社会持激进的批判态度的理论倾向 ,是一种从负面性上阐释大众文化的理论———批评范式。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可将其视为一定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产物。奥尔特加、罗兰·巴特、女性主义理论、葛兰西、哈贝马斯、杰姆逊。法兰克福学派等共同书写了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规范和引导着西方大众文化实践的发展方向 ,至今仍然是权威性的大众文化理论话语资源 ,对建构中国大众文化理论框架也具有参照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长军 《江汉论坛》2001,6(10):90-92
中国没有本土的大众文化理论。对西方文化理论的跨语境的援用造成了对中国大众文化文本的误读。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同质性关系,使巴赫金在民间文化研究基础上建构的狂欢理论合乎逻辑地成为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话语资源。具体地说,狂欢化理论为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认识方法和阐释模式,对确认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及价值定位具有启发性和建设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感性化写作是大众文化的唯物形式,是消费社会中精英文化衰落和大众文化兴起的衍生物。感性化写作的产生可以从大众社会话语权力表达的需要、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文学自身发展的辨证法以及读者的娱性诉求等方面加以说明。感性化写作的特征表现在悲观主义的世纪末情绪、爬行主义的媚俗倾向、自然主义的粗鄙趣味以及蒙昧主义的宗教蛊惑等方面。感性化写作不是文学发展的正途,解救之路是恢复文学与哲学的自然关系,培植文学的形而上意味,重建文学的人文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9.
西方大众文化辩护理论是大众文化批评史上的一种重要的理论范式。它执持民粹主义的价值立场,对确立大众文化的合理性及合法性地位功不可没。中国大众文化批评文本大多刻写着擦抹不去的西方文化理论的痕迹。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以及本雅明、费斯克等在大众文化的辩护上不谋而合。大众文化辩护理论与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之间存在着互补性,在关于大众文化的价值判断上避免了或肯定或否定的单极化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大众文化价值功能的阐释一直锁定在人文知识分子世袭的偏见中,具体表现为举例反证、结论前置和机械挪用三种方法论上的误区.在价值功能认识上的分歧说到底是基于不同文化观念的价值判断标准的分歧.在对道德理想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正当性进行检讨的基础上建立现实主义的判断标准,以对善恶同体、利弊参半的大众文化做出科学的功能分析.大众文化的两重性社会功能可以在五个层面上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