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对明清时期山东方言文献中前缀"阿"的使用情况的分析,并以同一时期与山东方言邻境的其他方言中"阿"缀的使用情况为旁证,可以看出,"阿"缀在明清山东方言中已经是一个非能产的词缀成分,在现实方言中已经消失,这一时期文献中的"阿"缀附加式复音词基本上属于用典和拟古用法。  相似文献   
2.
宋元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含有大量的口语成分,有些口语成分虽没有继续存在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但在某些方言中仍十分活跃,很有讨论的价值。本文结合今山东及苏北方言的情况,对近代汉语中某些词语进行解释,以期为近代汉语的研究作点实际工作,并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前兆信仰的现代反思─—耳鸣目润及其他宋开玉占卜是一种文化活动,在人类混沌初开之时就已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它是先民们在自然界和社会的诸种压力下,对自身遭遇或某一行为的后果难以把握时,为求得某种启示以决疑断惑、趋吉避凶而采取的一种行为。占卜以兆象预测未来...  相似文献   
4.
汉字的分化与合并宋开玉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而文字同时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符号系统,因而在文字的使用和发展过程中,除了要受语言的影响之外.它自己本系统内部各个方面的调整和协调也一直在进行着。对汉字来说.由语言和文字内部各方面原因促成的调整和发展尤其经常...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定量统计的基础上,对清初鲁中方言的代表作品《聊斋俚曲》中使用的四种主要的正反疑问句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和分析,并结合稍早于聊斋俚曲创作年代的《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等材料,着力探讨了“VP不曾”、“VP不VP”以及“VP没VP”这三种疑问句式在近代山东方言中的发展,并力求得出其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6.
宋开玉 《北方论丛》2022,(1):142-152
婚嫁礼俗是中国古代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统治思想的中国社会的婚姻礼俗遵从《礼记》婚姻"六礼"之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阶层或有变异。旧传为清代蒲松龄所作的《琴瑟乐》是一篇描写女子婚姻的俚曲作品,叙述了从少女思嫁到夫妻美满的整个民间婚姻过程。它所反映的清初山东民间婚俗,仍以《礼记》"六礼"为基本框架,一方面传承着"六礼"传统,同时,受民间经济和世俗社会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民间婚俗向着更务实、更世俗、更喜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汉字是表意性极强的文字,就是说可以从字形上考知字义,进而了解它所代表的语言中的词的词义。在造字之初,这种联系尤为密切,因而,“以形说义”成为传统训诂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随着汉字的运用及其形体的不断变化,“以形说义”方法的局限性也就愈加突出。从我们目前了解的汉字发展的几个阶段来看,汉字越是走向成热,它的形体的抽象性越来越高,表意性越来越差。在几经演变之后,汉字的形体与字义之间一望而知的关系便被蒙上了迷雾,同时,人们的认识在加深,语言在发展,词汇在不断地增加,文字系统也在不断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释“苟”─—兼论汉语运用中的“因错就错”宋开玉,郑明珍语言的运用中常有这样一种情况:语言中的某一成分在较大的范围或较长的时期内被错误地使用,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便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有时正确的和错误的并行不悖,有时错误的便干脆代替正确的进人民族共同语...  相似文献   
9.
明清山东方言中的后缀"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缀是明清山东方言文献中重要的后缀之一.在它所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中,动词在数量上比较多,其他各类词如名词、形容词比较少."巴"缀词用法较多,语义色彩丰富,充分说明了附加式构词是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和多音节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是中国语言学经过数千年感性积累逐渐上升到理性总结的重要时期,这不仅表现在传统语义学逐渐走向乾嘉时期的鼎盛局面,也表现在纯语言学成分的增加和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成熟,而其中尤以音韵和语法研究的各项成果为难能可贵.在我国,人们很早就注意到汉语中“实字”(实词)和“虚字”(虚词)的分别.从汉代开始,训诂家们就把文献中各种表达某种关系或说明某种情状等而难以用确定的事物概念来解释的词统称为“词”(或“辞”)、“语助”、“语辞”或“助字”等,并且开始分析它们的用法,指出在文章写作中,对虚词要“类其异,慎思之”(柳宗元《答杜温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