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然科学是一个动态系统,而不是一堆完备知识的堆积。自然科学的发展犹如社会的发展一样,遵循它固有的规律。为了把握科学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揭示科学发展进程的本质,把科学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在一个统一的历史长链之中,而这个长链的每一个大环节就是科学形态。(一) 马克思认为,社会经济形态不是个体的结合物,不是各种互不相干的社会现象的机械总和,而是一个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社会机体”。他说:“其实,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  相似文献   
2.
<正>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三论”的热潮;“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宣传与研究方兴未艾,“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的介绍又汹涌而至。这说明我们社会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门槛上,代表这个新时代精神的崭新科学方法正在成长。最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依元撰著的《走向系统·控制·信息时代——“三论”的崛起与社会进步》一书,就是这股热潮中的一朵浪花,值得人们注目。  相似文献   
3.
认识构架在哲学史上是为解决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而提出来的重要概念。康德明确提出认识构架是一种概念性的感性结构方式,是连接感性与知性的中介,但他没有对构架的来源作出科学的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为正确解决认识构架问题指引了正确方向,特别是列宁关于认识论的全面研究纲领,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皮亚杰在现代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发生认识论",则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为正确解决认识构架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科学基础,使我们有可能对个体认识构架的起源、发展和功能作出科学的说明。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交,各国的高校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在21世纪,高校对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在于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中国高校必须建立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通过自身的科学研究进行知识创新,一批重点大学应成为21世纪知识创新和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必须以自身的智力资源为依托,实现产学研合作,兴办高科技产业,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中国高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必将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科学认识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形相的复杂运动过程,这个运动的内在机制就是它固有的自组织性。正确把握科学认识的这种自组织性,是认识科学发展的动力、方向、机制等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所在。可以说,现代西方科学哲学诸学派从某些侧面上已经触及到这个问题,但是全面地、正确地把握科学认识的自组织性,只有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才有可能。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作点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一个先验认识论的“图式说”。对于这个“图式说”,历来人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康德的图式与“先验演绎”是相矛盾的,责其先验唯心主义不彻底;有的则认为图式说在康德的先验逻辑中是画蛇添足的东西,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有的却把它看成是康德对认识论的一项重大贡献,揭示了人的认识能动性。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康德的图式说呢?  相似文献   
7.
中西管理思想比较论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西管理思想比较论纲官鸣1.和其他文化形态一样,人类的管理思想也有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渊源于古希腊文化传统的西方管理思想,它在近代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演变为具有一定科学形态的管理理论,从20世纪初泰勒开始已发展成为科学化的理论体系,对现代人类的经济社会发...  相似文献   
8.
科学认识的可接受性,指的是科学认识的成果(假说或理论)能被科学社会所接受的内在根据和性质。科学认识之所以具有可接受性,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因此,一种科学认识成果是否具有可接受性,归根到底决定于“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但是,科学认识成果的这种“求真性”并不是赤裸裸地显露出来的,它往往要经过极其复杂的实践检验过程,才能最后被证实。同时,科学认识成果内容的客观性又必须通过科学语言,采用一定的逻辑结构而表现出来,这种科学成果表现形式的主观性又给它的可接受性带来了  相似文献   
9.
科学家在进行科学创造活动时,一般遵循着两条基本途径:一条是逻辑的途径,即采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逻辑手段,进行一系列的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活动,以对科学问题作出理论性的解答;另一条是非逻辑的途径,即通过直觉、灵感、想象、猜测等形式,独辟蹊径,巧创新路,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但无论哪条途径,都必须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必须有一定感性经验的启发,二是必须有一定科学理论的导引。  相似文献   
10.
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发生认识论,揭示了个体认识发生、发展的动态结构和规律.在皮亚杰的影响下,美国科学哲学家T·库恩研究了科学认识发展的结构和规律,提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的理论.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们的理论中,都有一个基本的、起着核心作用的范畴,皮亚杰称为"格局"(Schema或译"图式"),库恩则称为"规范"(Paradigm或译"范式").这两个范畴就其实质和在认识发展中的作用,都是十分相似、基本一致的;只不过一个适用于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