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大都耦国贯穿春秋史的始终,是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焦点,也是社会变迁的集中体现。大都耦国是宗法分封制、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社会改革和家族兼并的必然结果。晋国和鲁国的大都耦国表现得最为典型。晋所以兴,鲁所以衰,是由于晋远离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区,改革阻力小,率先打破血缘关系纽带,成为边缘崛起的典型。鲁是传统周礼的代表,历史包袱沉重,不能改革创新,遂积弱不振。  相似文献   
2.
尉博博 《兰州学刊》2011,(3):160-166
春秋时期,都是指卿大夫所受封的大邑,即卿大夫家所在的城邑。都在西周时期既已出现,但都的大量出现是在春秋时期。西周时期,诸侯国统辖的范围皆在百里上下,诸侯欲大量分封都邑,存在领土狭小的限制。至春秋时期,诸侯国先后掀起了开疆拓土的浪潮,各国因而占领了大片土地,其中以齐、晋、秦、楚为最。这为诸侯大量分封都邑提供了条件。卿大夫立于诸侯之朝,为国君之臣,居于都中,主持祭祀为家君,都在春秋时期就是卿大夫的禄,都中的私家武装,平时保护卿大夫的都家,战时可配合国君的军队作战。都具有两面性,既是国君统治地方的手段,又是大夫收族、聚党反抗国君的中心。  相似文献   
3.
三代王位的传承途径具有相对的复杂性,并不是开始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春秋鲁国的“一继一及,鲁之常也”的特例,既是夏代家天下确立后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上家族之争的斗争孑遗,也来源于周公个人的政治作为,鲁国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确立,是家族由大变小的趋势产物,反映了三代王位继承上“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斗争与妥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尉博博 《社科纵横》2007,22(1):128-129
本文主要回顾了西周爵禄制度的研究状况,梳理了自1900年到目前有关西周爵禄制度的论文和书籍。对其进行了客观的评论。关于西周爵制历来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西周存在五等爵制,另一种认为不存在五等爵制。前人研究的不足是对西周爵禄制度的起源问题、系统问题等没有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是西周史研究中不可回避和亟待解决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