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李宗勉早年长期在两浙西路基层任官,后于宋理宗朝嘉熙年间入朝为相,宋理宗朝前期为南宋、金、蒙古三方政权鼎力、交替之际。李宗勉意识到了蒙古的崛起对南宋的威胁,在此背景下李宗勉的主要事迹均与御蒙有关。针对山东红袄军在南宋、蒙古之间的时纳时叛,李宗勉认为山东红袄军并非忠义,实为盗贼,在南宋一方并不可靠,切并不可招抚并加以利用。针对端平年间决议收复三京之役,李宗勉并不赞同草率出兵,主张应积极防御。在对蒙作战准备充分、充分了解蒙古作战意图之后,再行收复;对于收复三京之役失败后宋蒙战争全面爆发,朝中准备与蒙古议和的主和派逐渐占据上风。李宗勉并不赞同史嵩之等主和派的议和主张,李宗勉认为蒙古的意图并不是与南宋讲和,应加强江淮、四川一线的防御,防备蒙古大举南下攻宋。李宗勉的御蒙对策部分被宋理宗所采纳,有益于稳定宋理宗朝前期政局。  相似文献   
2.
仪州原为义州,始建于后唐同光元年,完整行政区划形成于宋太祖乾德二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因避讳宋太宗御名改名为仪州,北宋前期仪州均作为州一级政区存在,仪州的设置使得大小陇山区域首次有州一级政区建制存在。仪州全境处于大陇山与小陇山之中,在北宋前期处于重要的秦州经仪州至渭州交通的枢纽地位,尤其在宋夏战争全面爆发的初期,有效沟通连接了秦凤路与泾原路的战线。随着神宗朝熙河开边伊始,北宋的对夏国防政策转为攻势,新的交通线路随之开拓,新的交通格局逐步形成,秦州至渭州不再需要经仪州的山道交通线,仪州的地位随之衰落,至宋神宗熙宁五年十月,仪州省入渭州。熙宁二年至熙宁九年为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裁撤合并州县时期,累计有二十七个州、一百四十四个县被裁撤合并,仪州的被裁撤除去自身地缘不利因素外,亦有王安石变法的"省废州县、省废节流"的方针及大背景,因此仪州的省废原因既有存在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3.
鸿上关是太行山东麓北段的一座古关口,史料中对其名称记载有"鸿上塞""鸿山关""鸱之塞""鸿之塞"等,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对比分析,其名称应系"鸿上关",由于"鸱"与"鸿"二字在释义上相同,且结合《水经注》关于鸿山(葛洪山)、鸿上水的记载,故将其解释为滱水流经鸿山同时鸿上水由东北方向汇入,鸿上关即是其中的关口;除了鸿山与鸿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