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略论中华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中华人文精神康群(郑州晚报社)近年我国理论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就是对“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何谓“人文精神”?“人文”是人类社会各种纷坛复杂的文化现象。“人文”这个词最早源于易经的“贲”卦:“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相似文献   
2.
孤竹与朝鲜     
有位朋友访韩归来,他说:韩国友人说他们祖先的“根”在河北卢龙。乍听惊奇,细想有理。自然,这就联系到“箕子朝鲜”的史实。 《史记·宋微子世家》说:“箕子者,纣亲戚也”(按:古人称同宗至亲为“亲戚”)。纣王昏乱,“太师”箕子屡谏不听。箕子“乃被发佯狂而为奴”。“(周)武王既克殷,访问箕子”,  相似文献   
3.
《资台通鉴》记述说:唐贞观十九年(645年)九月,太宗自辽东班师,“驰入渝关”后,“次汉武台,刻石纪功”。这个“汉武台”在哪里?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说:“汉武台在今北戴河海滨的山冈上,”具体地点没有提及。本文就考古发现试作论证。  相似文献   
4.
试论孟姜女故事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姜女故事源远流长。它和一切文学艺术一样,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故事情节受到当时社会矛盾、社会思潮和社会风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每一变化都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和对幸福的憧憬。 关于孟姜女故事的演变过程,历来论者颇多歧异之见,值得进一步探讨。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述了齐庄公伐莒,大将杞梁战死,杞粱妻拒不郊吊的事。这段简单的史实,是孟姜女故事的源头。到了汉代,杞梁妻故事有了重要发展,《列女传》增加了哭倒城墙的内容。这些说法已无异议,笔者不作赘述。下面就孟姜女故事演变过程的几个有分歧的问题谈谈个人的浅见。 众所周知,杞梁妻故事一经与秦筑长城挂上钩就出现了飞跃。最早写杞梁妻哭倒秦长城的文人作品,是晚唐僧贯休写的《杞梁妻》诗:“秦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城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母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枯),再号杞梁骨出土。……”这首诗以反抗暴政为主题,赞扬的杞梁妻是秦代人,哭倒的不是杞城或齐长城,而是秦长城。  相似文献   
5.
去年第四期《开封师院学报》刊载的《直接经验,认识论的基石》一文,企图说明直接经验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兼批“四人帮”大反经验主义的谬论,但是,在什么是认识论的基石、怎样看待直接经验的作用、人们的认识规律是什么等等重要问题上,作者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直接经验,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石吗?这有问题。认识论讲的是认识的源泉、内容、发展规律和检验认识的标准等等,直接经验是感性的局部的认识,同时属于主观的东西,怎么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石呢?作者摘引了毛主席的两句话,一句是“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一句是“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由此得出直接经验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石的结论,这是很欠斟酌的。  相似文献   
6.
秦皇、汉武求仙著称于史。 “仙”是什么?“仙”,原写作“僊”《说文》:“僊,长生僊去”。意思是长生不死迁居在外的人叫“仙”。到了东汉时,才有了异体字“仙”。《释名》解释说:“老而不死曰仙。  相似文献   
7.
<正>从长江之滨到雅江之畔,从江汉平原到雪域高原,刘利平,长江大学的一名普通女教师,在科技援藏之路上,步履坚定。2021年3月,湖北省“十四五”科技援藏项目——“西藏高原核桃产业技术研究”启动,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刘利平受长江大学委派赴藏工作。进藏两年来,她不惧困难,扎根边疆高原,发扬“老西藏精神”,在西藏加查县核桃产业领域躬耕不止,以行动书写了科技援藏的生动篇章。只身赴藏科技援藏进藏前,刘利平的生活很平淡,重复着从家到校园“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教学、照顾父母操持家务“两不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