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林下经济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成为农户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在对林下经济内外部环境SWOT分析的基础上,设置22个具体指标,运用AHP法构建层次模型,结合Fuzzy方法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最后构建战略四边形,提出相应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休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审美状态。中国传统美学以艺术和美为研究对象,其经验性和非体系性的特点体现了古人心灵自由跃动和精神逍遥无拘的特点,这正是中国传统休闲文化的最根本特点。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充满人生智慧的美学思考,饱含丰富的休闲智慧,这对于以审美经济为基础,过分注重消费化、娱乐化的当代休闲文化应当有所启示。休闲的内在化,建立起真正适合本民族的当代休闲文化,传统美学应当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3.
"因俗而治"是明清统治者根据土司地区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制定的民族政策。明清中央政府的"因俗而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行政体制方面,实施"多轨制";二是在管理制度方面,体现"差异化";三是在司法制度方面,注重"变通性"。地方土司政权的"因俗而治"主要是通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司法制度得以实施。明清中央政府实施"因俗而治"的前提是必须维护中央王朝的统治,凡无碍于中原王朝统治的风俗习惯可"因俗",而有碍于中原王朝统治的各种制度则不能"因俗"。"因俗而治"政策的实施效果极其显著:既推动了边疆土司地区的内地化,又推动了国家法制建设的渐进化。明清时期的"因俗而治"政策是适合土司地区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实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4.
5.
1988年11月2日陕西省历史学会在西北大学召开了汉唐文化学术讨论会,围绕汉唐文化的内容、结构、渊源、特点、以及汉唐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展开探讨。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与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一、汉唐文化的内容和结构 与会者普遍认为,汉唐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以往的文化史研究常常对汉唐文化以“传统文化”笼而统之,容易流于简单化。现在,文化史研究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汉唐文化的研究应当有所深入,从汉唐文化的内容和结构上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下列观点:  相似文献   
6.
智囊团 村干部 领头雁──邵东县离退休干部生活剪影康斋,国期,裕后,双喜,建成邵东大地,响彻着离退休干部投身改革浪潮的大风歌。献计献策的“智囊团”邵东县有14000多名离退休人员。这些同志阅历深,见识广,政治上成熟。邵东县各级党政领导,十分注意发挥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