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0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旰食"及古两餐制疏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时人们曾实行一日两餐的进食制度。用来美化王者勤于政务的"宵衣旰食"一语中的"旰食"意谓本应于下午进食的第二餐一直到傍晚或很晚才顾得上进食。  相似文献   
2.
文章撷要学精地转达了清代著名“说文家”王筠对于《说文解字》“六书”理论.特别是其书记解义例,以及全书编排体例等诸岁“说文学”重要方面的研究;称扬了他睿识独到的、以缜密细致和通俗生动为特色的研究风格与方法;评议了他对于前人学说的补缺正讹之功;特别指出了他首开运用古文字来研究篆、隶以后的今文字之风,在我国文字学史上对于文字学研究新时代的开启山林的巨大功劳。文章亦述亦议,经纬成文,取成折衷,观点明确,对人们认识王筠及其“说文学”研究,乃至读懂读通《说文解字》,都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方块汉字究竟有无优越性,有多大的优越性?这是前人议论过今人还在议论着的问题。很多人不喜欢方块汉字,说它“难”。有的说是二“难”:难学、难用;有的说是三“难”:难认、难记、难写;还有的说到七“难”、八“难”。既然“难”,人们也就产生一个理想:废除它,代之以不“难”的拼音文字。当然,也有持相反意见的。我们也认为,方块  相似文献   
4.
《酉阳杂俎》,《新唐书·艺文志》列入子录小说家类,为唐人段成式所撰。《越绝书》,《隋书》、《旧唐书》和《新唐书》的《经籍志》皆列入杂史类,题子贡撰。据明人考定,其作者为东汉人袁康、吴平。《酉阳杂俎》,近有方南生先生的点校本,以明万历年间赵琦美等的校勘本(世称脉望馆本)为底本,并参校了其他多种本子。是书由中华书局出版于1981年。《越绝书》,近有乐祖谋先生的点校本,以《四部丛刊》影印江安傅氏双(钅监)楼藏  相似文献   
5.
一、导言含运动义的动词“上”、“下”可以带上一个表示(或称代)处所的词语或者可以为动作主体提供处所的词语而构成一个述宾词组,语义内容是表示具体的或抽象的空间上的运动。比如:  相似文献   
6.
《诗经》叠字三题(续)张其昀[上接本刊一九九五年第一期](二)词性变化的衍生由单字衍生出叠字而发生词性变化,这在《诗经》中只有一类:由单字动词衍生叠字形容词。这有近20例。如:(1)良土蹶蹶(《唐风·蟋蟀》)毛传:蹶蹶,动而敏于事。文王蹶蹶生(《大雅...  相似文献   
7.
《广雅疏证》因声证义的过程,往往就是揭示同源词的过程。作者确认同源词的主要根据是声纽。扩充于《广雅》之外的同源词揭示往往具有词族研究的性质。对于同源词的揭示,是《广雅疏证》为现代语言科学的建立所作出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69、混:<1>蒙混【人】。你不要~我了,今天晚上根本没有电影。<2>骗取【钱财类】。那个骗子!你那十块钱算被他~去了!按:<1>义项的意义在普通话里只能用双音节的复合词“蒙混”来表示。方言里的<2>义项显然是由<1>义项引伸出来的。70、涴(音“窝”入声):因灰尘洒落而弄脏。△走在下风,开过几辆车子,~了一头一脸的灰。按:方言里的意义是古义,比如:愿书岩上石,勿使泥尘~。(韩愈诗(《合江亭》)《词典》里将~作为方言词收进,释为:“弄脏,如油、泥粘在衣服或器物上”。这个意义跟盐阜方言里的意义有同有异。盐阜方言里的意义重在“洒落在某物上”,《词典》里的意义重在“粘附在某物上”。  相似文献   
9.
壹、“有”字无定代词用法的确认“有”字在上古汉语中有很多个意义,其中一个表示“有(个、些)人”、“有的”,即指代无定的人或事物。例如:(1)有自门间射阳越,杀之。《左传·定公八年》(2)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音义结合大致是有理据的。音义结合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与意义结合的声音是自然的未负载意义的声音;第二层次,与意义结合的声音是非自然的已经负载意义的声音。第一层次的音义结合可形成根词,第二层次的音义结合则形成派生词。训诂因声求义的基础在于音义结合的有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