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一)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儿童心理学里,同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儿童心理发展的图景。在他看来,儿童最初是生活在一种“主观性、欲望、游戏和幻想层”的所谓“自我中心态_#”之中,即生活在一种目的性的世界里。儿童不能区别生命和非生命的界限,山川草木、  相似文献   
2.
论理性创造     
理性创造是主体在认识基础上运用想象所创造出的观念,它在现实世界中没有相应的物质形态的原型。同时,理性创造是知行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人的意识只有上升到理性创造,才具有指导创造性感性实践活动的意义。因此,理性创造是精神对物质反作用的体现,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唯一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文章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把人的任何意识都还原为认识、否认人的创造性观念的独立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一、康德美学的历史局限当我们回首西方美学史的群峰时,无疑地,康德美学是一座令人瞩目的峰峦。康德美学是近代时代精神的总结。前康德时期,欧洲文艺复兴的启蒙思想终于觉醒为哲学意识,主体自我意识的两个层次——经验感性和先验理性,以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这一鲜明的二元化形态表现出来。但是,它们各执一端的片面立场,又不能不导致对自身的否定:把感性推向极端使经验论必然走向相对主义和怀疑论;把理性推向极端使唯理论最终皈依绝对主义和神正论。近代哲学徘徊在进退维谷之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