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审美评判——单向性和双向性为什么要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有的同志认为“一部小说看的人最多几百万,一出舞台剧演一年也不过几十万观众,一部电影首轮上演,就可以有上千万观众,改编好一部作品,让一部名作普及化,让更多的人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这是十分光荣的事”(《电影论文集》第263页)。电影改编主要是普及名著,这种说法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出电影艺术家们的创造意识,将原著中点燃的火柴、烧成熊熊烈火,将电影艺术家的主体世界和原著的客体世界耀相生辉。改编片的文化观念必须更新。五、六十年代的改编集中在长篇小说之中的文化现象就是缺乏“创造意识”的表现。长篇小说内容丰富的只要删剪一下就行了,如《红旗谱》、《暴风骤雨》、《林海雪原》包括八十年代  相似文献   
2.
论加拿大文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北美的加拿大,地大物博、总面积占世界第二位,它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七个资本主义强国之一。然而,在我国出版的几部“外国文学史”、“欧美文学史”中几乎找不到加拿大的章节,甚至连加拿大著名的作家和作品都不曾提到。加拿大有没有自己的文学?加拿大文学的特征是什么?加拿大文学和社会、经济、文化、种族、地理、风俗等关系如何?本文想就这些问题进行探索,以便我们加深对文学的本体、文学发展道路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形式·实体·意象——新时期电影观念的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电影理论是比较薄弱的。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和极左思想的影响,我们对电影本体的研究相当缺乏。在研究方法上片面、单一,一直到新时期才出现转折。新时期电影理论的发展、电影观念的更新,大致可以分为三次。  相似文献   
4.
谢晋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令人瞩目的。他的作品不仅多次荣获我国电影界最高地位的“金鸡奖”,而且荣获国际电影节的大奖。有人把谢晋的创作称为一种“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非是一种贬义词。模式有自己的格局、特点,“谢晋模式”正是谢晋刨怍独特的风格,是谢晋个性的集中表现。一个艺术家首先要有自己的“模式”,然后不断地突破它、超越它,推动自身的发展和壮大。谢晋的优势和不足正是从这种“模式”中集中地表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5.
如果要给中国电影划分阶段的话,那么四十年代以前的电影可称为中国早期电影。其中经历了初创阶段(1905~1932),转折阶段(1932~1937),抗日战争阶段(1937~1945),解放战争阶段(1945~1949)。这个时期中国的电影已经初具规模,民族风格、民族传统也大体形成。从美学的角度来考察,其基本特征已经显现:无论是积极的方面,还是消极的方面,无论是通向过去,还是走向未来,都渗透着中国文化的强大背景。正如一位美国  相似文献   
6.
演员的表演在电影艺术的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部影片有好的剧本、导演,而演员表演不成功的话,就会“砸锅”。反过来说,剧本某些不足之处,导演有的地方处理不当,可以通过演员出色的表演来弥补。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差别的呢?这就涉及到电影表演的一些美学特征。本文想对此作些探讨。一、电影表演和戏剧表演电影和戏剧同属表演艺术,然而两者表演的方式、特点、要求是不同的。著名的艺术理论家G·居易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多表演,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之间的相互交流,积极参与具有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的剧情发展,这是戏剧表现根本不同于电影表现的三个优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