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牧羊业是畜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官、私牧羊业,尤其是北宋以及北方的牧羊业取得了巨大发展,这与宋政府的政策导向、社会饮食习惯、贵羊贱猪的中医理论、羊的生活习性密不可分.牧羊业的兴盛为宋人提供了丰富的肉食、重要的手工业原料、必要的军用物资,对于活跃市场,发展商品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国防安全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北宋官营牧羊业取得了重大发展.牧羊业主要集中在北方,以开封府界、河北、陕西路为主.官牧羊采取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饲养方式.官营牧羊业不仅为政府提供了丰富的肉食,为皮毛加工业提供了必要的原料,还是官员俸禄的重要组成部分.羊及其副产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正是北宋官营牧羊业发达的重要表现,客观上也促进了牧羊业的迅速发展.巨大的社会需求以及宋政府的主观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自然地理条件不利而造成的"官羊不兴"的缺憾.  相似文献   
3.
宋代是我国古代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宋政府的重视,它的牧驴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北方还相当普遍。宋代由于马政不昌,驴被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交通运输、私人骑乘的重要工具,作为畜力还被广泛用于粮食加工业中。驴产品即驴肉、驴皮等在饮食业和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宋代是我国古代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官营牧牛业也较为兴盛.京师开对饲养大量的官牛,其牧养和管理机构有驾部、牛羊司、诸坊监、车营务、养牛院等.地方各州也有为数众多的官牛.官牛主要来源于战争掠夺、民间购买和孳育.官牛不仅为宫廷祭祀和宴会提供了肉类,还为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提供了畜力.宋政府颁布了较为完备的保护畜牧业的律令务文,客观上促进了牧牛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两宋时期,由于频繁的水患和火灾、粮食流通中的人为掺假以及粮仓的超期储存等因素,导致了粮食的陈化。陈化粮既浪费了粮食,造成了财政损失,用做军粮还引起了士兵的不满。为了延缓粮食陈化,宋政府采取了诸多应对措施,如在干爽温凉处修建粮仓、曝晒粮食防潮、注意粮仓防火、储物以新易陈、陈粮赈灾、定期检验、打击粮食中的掺假行为等,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粮食的陈化。  相似文献   
6.
宋代私人养马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民间私人养马和官员私人养马。由于受自然条件、传统养马的习惯和社会需求的影响,私人养马业呈现如下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私人养马一般集中在河东、河北、陕西、京东、京西和西南的巴蜀地区,无论马匹数量还是质量,北方和北宋都占绝对优势;品种众多,宋代私人养马达十几个品种;私人养马还受战争、国家政策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总体而言,私人牧马业比较兴盛。论文主要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并吸收了现代畜牧学、家畜生态学、气候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以期深入、系统地对宋代私人养马业进行探讨,为全面研究宋代牧马业及其军事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北宋前期是宋代官营牧马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牧马业经历了宋太祖、太宗时期的建立和初步发展,到宋真宗时期已相当兴盛。为增强军事力量,北宋前期的统治者特别重视马政建设,出台了许多有关官马管理和役使的律令措施,对官马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孳育、牧场建设、残损官马肢体的处罚等诸方面作出了详尽的规定,为牧马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宋政府通过主观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气候地理条件不利而造成的官马不昌的缺憾。  相似文献   
8.
北宋时期,由于疆域的狭小与传统的畜牧业基地的丧失,官营牧地不得不集中在黄河两岸的中原地区,农牧争地的现象非常严重。北宋前期牧地较为宽广,宋政府采取了委派官员定期检校,加强牧草与棚井等基础设施的管理措施,基本上能满足国马放牧的需求。北宋中后期由于保马法与给地牧马法的先后施行,财政危机,以及统治者贪图眼前利益,将大量牧地租赁给佃户,牧地遭到了严重破坏,到宋徽宗时期几乎荡然无存。不可否认,农业的强势威胁则是牧地萎缩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张显运 《殷都学刊》2008,29(4):50-57
北宋时期河南畜牧业发展迅猛,尤其是官营牧马业空前繁盛。从地域上看,京师开封的畜牧业独占鳌头,豫西洛阳、豫北安阳、新乡、豫西南南阳等地畜牧业异军突起,淮河流域的信阳则相对落后。畜牧业的发展得益于北宋时期气候的寒冷,农牧分界线的南移;三京四辅无与伦比的政治地位以及河南本身的自然地理条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