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200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正> 我国1962——1975年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正陆续进入就业年龄,平均每年净增劳动力不少于1,500万人,到2000年累计可达2.5亿左右。广大农村随着分工分业的加强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剩余劳动力也正在源源涌现。同时,现有企业已经开始了的大规模技术改造和电子计算机的推广应用,也必将节约出大批的劳动力。根据有关资料估算,扣除用于补充现有劳动队伍自然减员的人数后,我国在本世纪内需要安置或需要重新安置的劳动力仍可高达4亿左右。假如我们能够成功地使其中的一半进入物质生产部门,即使只达到目前手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全国每年多创造的社会产值也可达1.4万亿元。这种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实现的前景确实十分令人鼓舞。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生产要素中生产资料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要使劳动力充分发挥作用,必须有足够数量的生产资料。而我国资金缺乏的状  相似文献   
2.
论中小城市建设的"3+1"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1"模式是一种基于开放的发展观的中小城市建设模式."3"就是三重视角,即都市圈视角、区域化视角和可持续发展视角;"1"就是一个平台,即"政企合作--大规模综合连片开发"的平台.通过"3+1"模式,中小城市可以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都市圈系统的发展中,有效地拓展自己的战略空间,获取可持续的发展效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