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小说炫学 ,充实了大量考证和训诂内容 ,同时还有重视自然科学和充满智者的幽默和风趣之特点。才学小说作者努力使小说骈体化、典雅化 ,有着提高小说地位的良好动机。这些都是清代中叶汉学鼎盛、学术文化集大成的趋势和社会审美风尚转向以典雅、宏博为美的时代风气在小说中反映 ,同时也与传统的文化观、小说观有关  相似文献   
2.
用当代眼光研读古典名著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重视传承人类文明精华,让学生多读经典,是通识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以明清小说名著为例,从学思结合发现妙处、纵横结合发现特色、宏微结合全面把握这三方面入手,阐述在专业倾向性较强的大学生中如何运用当代眼光研读古典名著,如何解决人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熟悉台湾中正大学副教授陈益源先生的古代小说研究者,在看到北京线装书局1999年12月版的《古代小说述论》一书时,都会感到惊讶,这可是陈先生90年代第九本专著了!这些令人艳羡的成果,其质量之高更是让人称道.作为陈益源先生硕士学位论文的《剪灯新话与传奇漫录之比较研究》,在台湾……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盛行,风靡朝野。刘义庆在其名著《世说新语》中,对这一时期儒玄佛合流的宗教现象有着较为深入的反映,对宗教徒的生活和活动多有记载,形象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宗教徒人物。书中体现的宗教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宗教徒活动推进了文学的发展,而《世说新语》中有关宗教人物的描写又扩大了宗教的影响,宗教与文学于双向汇流中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5.
沈复的《浮生六记》是19世纪初期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部富有探索精神的小说。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生和人性的体验和感悟,对人的尊严和个性自由的追求,对富有天然之趣的自然美的爱好以及小说艺术上独具特色的纪实性、自传性、抒情性特征,使它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它所产生的时代,从而呈现出一定的近代化色彩。  相似文献   
6.
一部伟大的作品,不但在所处的时代出类拔萃,一览众山小地使其它作品瞠乎其后,而且能以其远见卓识和超凡的艺术技巧显示永恒的魅力,使后代人常读常新。倘若在30年代,《红楼梦》如鲁迅所说,使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道学家看见淫,那么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人们可以从《红楼梦》中看见尚有许多更新更丰富的内涵。提倡和奖励竞争,是《红楼梦》思想新质的重要一面。作品应该是创造了形象的成功竞争模式。大观园里的几次赛诗会,不仅提出了竞赛题目(竞争项目),还限定题材、韵脚、时间(竞争条件),制定奖惩条例,诗作出来有评…  相似文献   
7.
李汝珍与海州风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州地处齐鲁文化与吴楚文化的交汇处,山色海景秀丽神奇,风土人情故事丰富,这些对李汝珍创作《镜花缘》产生了深刻而多方面的影响:既有形象的撷取,也有故事的经纬,更有先进思想的萌发。  相似文献   
8.
张蕊青 《学术交流》2003,(9):155-159
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创造性地吸收和改建《世说新语》、《容斋随笔》等古籍和诸多民间传说的史实素为人们所忽略。作者或增添细节,或转换角度,或改变事件性质,使作品成为表述民心、申张正义、传授知识的教科书,从而提升了民间文学品位,增强了文学的社会功能。罗贯中第一个开拓了长篇小说新文体,为以后的毛宗岗父子更为成功的长篇"章回小说"打下基础,这都是罗贯中创新思维对中国小说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镜花缘》以学问为小说常常受到人们批评,作品为何不以典型形象显示小说特征,而是借小说大量展示作者自己的学问呢?究其底里,当与清代士子好尚性理、历算、文字、音韵之学大有关系。从这样一个独特的文化背景来考量这部奇书,将深有启发和饶有兴味。《镜花缘》作者李汝珍生活的时代,在学术研究方面正是乾嘉学派的鼎盛时期。李汝珍长期居住的海州与扬州相邻,深受扬州文化的辐射和影响。李汝珍后来曾随其兄李汝璜居住淮南草埝场(今江苏大丰),这里距扬州更近,耳濡目染的自然是作为乾嘉学派重要组成部分的扬州学派的治学风气。李汝珍虽然不能归…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演义》取材蓝本与思想渊源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志演义》的取材来源与思想渊源相当广泛,前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有遗漏之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作新的探索,着重讨论唐宋诗文以及宋代笔记《容斋随笔》时《三国志演义》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