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江泽民同志于 2 0 0 0年 6月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充满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深刻的辩证思维风格 ,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他对新时期干部德才基本要求所作出的新的规定 ,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极大丰富。他提出的“重发现同时重培养”的原则、“使用、培养同一论”以及“德才具体说”、“辩证的台阶、资历观”等 ,是对传统的人才理论的突破和对马克思主义人才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鸣年 《理论界》2009,(8):23-2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和实现大众化问题有一个前提背景,这就是"开展宣传普及活动".这里有一个内设的事实是,我们已经找到了较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为解决推动和实现大众化机制问题指明了方向.实现大众化需要建立内在的和外在的两大机制,外在机制主要表现在理论本身的特性上,即建立实现理论发展的创新机制,而内在机制表现在人民群众对这种理论自觉自愿的接受上,这就需要把理论转化为大众需求的反映、表达、均衡和实现等机制.  相似文献   
3.
张鸣年 《理论界》2006,(9):14-17
“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党的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上首先需要明确的基本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纵观时代和世界风云,洞察中国现实和未来大势,对我们将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社会状态进行预测和规划,适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新命题,从而科学地回答了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重要问题;同时,我们党又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审时度势,从方法论层面,睿智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地解答了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如何去建、采取何种方法去建的重大问题。这两个层面的创新探索,从宏观上为我们清晰地构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恢弘的理论体系,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鸣年 《理论界》2007,(8):35-37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完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思想。其中,架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架构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前提是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组成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架构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基础的是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和全球战略意识等基础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5.
“文化”与“文明”内涵索解与界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与“文明” ,作为元概念 ,有人相互混用 ,又有人让它们无所不包。这虽对繁荣学术有利 ,可对人们去应对 ,去把握不利。本文通过汉语系统、西语语源、日语语体三条认知路径对“文化”与“文明”内涵的追索 ,发现人们越来越希望对它们作严格的界定 ,并通过缩小其内涵的方式来实现。文化和文明的区别约略有五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