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作为九鼎之重器、国家之磐石的宪法应该记载国家最重要的制度.从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成果相关的宪法规范的变迁中,在对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成果应否入宪的理论纷争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历史地、整体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可以得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成果应当入宪.然而,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成果入宪可能带来频繁修宪、因修宪的滞后性而制约经济发展等矛盾与问题,因此应该为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成果入宪设置合理的限度和更完善的程序,这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经典化是指某些文学作品在一定场域内“被一种文化的主流圈子接受而合法化”。扎西达娃的《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西藏,隐秘岁月》和《去拉萨的路上》等先锋小说发表不久即被多家选刊转载和多种选本选入,在文学传播场中快速经典化,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评定场中的经典化则存在众声喧哗现象,其于“世界文学空间”和大众文化场中经典化不足。从场域的角度考察扎西达娃小说的经典化,可以更好地认识我国当代早期先锋小说经典化问题,以及其在不同场域中经典化状况。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和施蛰存分别是“京派”和“海派”小说的代表作家 ,二人具有相同的城乡二元文化心理 ,其作品形象的反映了在 2 0世纪 30年代中国由乡村步入城市、由传统走向现代所经历的痛苦而艰难的心理蜕变过程 ,研究二人小说中的城乡二元文化 ,对于我们认识 2 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城乡二元文化母题 ,厘清 2 0世纪城市小说的发展轨迹 ,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世界信评机构的发展一直以来主要依靠自律,法律监管等外部约束非常微弱。为信评机构自律发展提供最佳激励的就是以信誉资本积累为核心的信誉机制。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中信誉机制失去功效,这也使各国信评机构的法律改革出现是恢复信誉机制以延续自律还是推翻信誉机制施以严格监管的广泛争议。审视我国信评机构的现状及地位,为培育和规范国内的信评机构,实现从自律到他律,逐步构建我国严格的信评机构监管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后危机时代看信用评级公正性的偏离与纠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的爆发,揭示了当下世界范围内信用评级机构对于公正性的严重偏离.针对此种现状,运用历史分析、实证分析以及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信用评级公正性的意义与价值、信用评级偏离公正性的诸种表现及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论证,认为在后危机时代,中国要对信用评级偏离公正性的行为加以纠正,应当在国内构建有关信用评级的法律制度,并积极参与信用评级的国际监管合作.  相似文献   
6.
2002年深秋于中国长沙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选举了新一届理事会,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大会主要对20世纪40年代文学与新中国建立后的"十七年文学"在新文学史上所发生的根本性嬗变与转型的动因以及两段文学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特别关注以前学术界忽略了的一些问题;大会还对沈从文与胡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彭秀坤 《天府新论》2017,(5):134-140
莫言的故乡高密属于齐文化圈,那里的居民有东夷文化血统。成长于高密的莫言,其小说中的鸟崇拜书写有东夷文化图腾渊源,泛神想象有东夷文化信仰的特质,鬼魂叙事有东夷文化观念的印记。莫言小说的含魅叙事具有明显的东夷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后,美国立即对信用评级机构开展了全方位的改革并延续至今,然而,美国的改革并非充分而富有成效。造成改革有效性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改革的目标,即声誉机制的激励与约束效果遭到抨击;二是改革的基础,即披露主义面临理论和现实障碍;三是改革的重点,即法律责任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9.
2 0 0 2年深秋于中国长沙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 ,选举了新一届理事会 ,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大会主要对 2 0世纪 40年代文学与新中国建立后的“十七年文学”在新文学史上所发生的根本性嬗变与转型的动因以及两段文学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并特别关注以前学术界忽略了的一些问题 ;大会还对沈从文与胡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彭秀坤 《民族学刊》2022,13(9):137-143, 167
阿来的《蘑菇圈》以轻灵和凝重两种笔调书写自然生态变化,深入思考民族文化发展问题。小说借助传统和现实自然生态景观的对照书写,讴歌民族传统自然生态中人与自然平等共存关系的美好,借助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相互关联的诗化叙述,礼赞民族传统社会生态中人性温暖的可贵,形象地揭示了搞好自然生态建设的根本是做好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发展。《蘑菇圈》的民族生态文化叙事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生态及其关系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对民族和人类未来发展的期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