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周礼》中记载的“六诗”是中国早期乐诗形态,蕴含着丰富的王官文化信息.大师作为瞽睬之长,掌教“六诗”,主要服务于上古王官之学.由于周王朝对百工技艺教育的重视,瞽睬在当时社会分工中被选为文化传播主体,在典乐诗教体系中,瞽睬大体承担着管理、授学、表演等具体职能.这对早期“六诗”的生成传播产生了重要意义.伴随巫瞽文化地位的丧失,周代“六诗”亦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2.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感觉器官,口传声教是中国早期乐舞传播的重要现象,声音在早期社会不仅是构成性情教育的重要途径,还具有神秘的宗教力量和政教功能。"六诗"作为最初上古祭歌形态,是原始宗教信仰文化的载体和沟通天地、神人的媒介,属于象征性的仪式声音符号。六诗孕育着丰富的象征意味,并逐渐浸染上伦理化的德音色彩,使其与政治、伦理、道德观念融为一体。随着口传媒介的衰落,以及大司乐的乐教逐渐转向大司徒为主导的德教后,六诗只能言义而不知声,"六义"说代之成为后世政治诗学的经典阐述。  相似文献   
3.
《瓦砾》独特地将自然灾难和社会灾难相结合,通过唐山大地震和"文革"考察童年生命的状态,展现出对社会历史和普遍人性的深刻透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