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6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蔡锷是否参加过进步党?这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桩悬案。新近出版的谢本书同志的《蔡锷传》一书,否认蔡锷参加过进步党。他说:一九一三年五月二十九日进步党宣告成立,在其宣布的名誉理事名单中,“蔡锷榜上有名。有人即依据这个名单认为,蔡锷是进步党的成员”;“然而,这个名单中的某些人士,明显地不是进步党成员”;“蔡锷自脱离统一共和党以后,从未提及过自己再参加任何党派的问题;蔡锷如果真参加了进步党,这与他声明的军人‘不党主义’显然是矛盾的。他除了进步党的名誉理事名单以外,并没有其他材料证明蔡锷参加过进步党。”(见该书  相似文献   
2.
台湾岛内的“大选”只剩下一个半月的时间,业已进入短兵相接的最后阶段,与2000年的上次“大选”相比较,今年的台湾“大选”至少呈现出以下七个方面的不同特点,值得关注:首先,这次“大选”是统一的泛蓝军与统一的泛绿军一对一对决。由于泛蓝军的基本盘原本就  相似文献   
3.
<正> (一) 蔡锷对民初政党的态度及其与进步党的关系问题,是与蔡锷这一时期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相联系的。民国成立后,围绕着所谓议会斗争,各派政治势力异常活跃,政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这时素怀致治抱负的云南都督蔡锷也跃跃欲试。他私下对人说:“吾辈革命,非徒破坏,尤须建设。然建国必须联合意志相同、患难相依之人,共同努力,方能有成。”并亲自草拟公约,在云南组织建国团,准备大干一场。但由于云南地处边陲,蔡锷又忙于军政  相似文献   
4.
晚年的丘逢甲属于改良派还是革命派?这是不久前结束的纪念丘逢甲诞辰12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与会者热烈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衡量丘逢甲晚年究系何派,并不在于他是否在组织上加入过同盟会,也不在于其他别的,关键要看他:(一)是赞成还是反对推翻腐朽卖国的清王朝;(二)是赞成还是反对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  相似文献   
5.
6.
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是进入新世纪全国各族人民的三大任务之一。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 ,就会使这二十年也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机遇期 ,使国内国际局势最终朝着有利于中国和平统一的大方向发展。和平统一具有五大有利因素和可能面临四大挑战 ,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应坚持贯彻落实对台工作方针的四大要点  相似文献   
7.
制定<反分裂国家法>,是对台海形势发展的特点、国际社会的可能反应以及岛内政治生态进行综合、缜密思考和评估后所做出的十分明智的战略选择.鉴于"台独"分裂活动的特点与性质,以及现阶段我们对台工作的主要任务,制定<反分裂国家法>而不是<统一法>,更具有针对性,更有助于推动岛内反"台独"力量的重新崛起与壮大,更有利于赢得国际社会对我们反"台独"斗争的同情、理解与支持.  相似文献   
8.
2008年马英九赢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胜利,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为两岸关系发展打开了一扇至关重要的机会之窗。一年来,国民党的大陆政策调整与马英九的大陆政策论述,显示出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和促进两岸和平交流,将成为国民党执政后大陆政策的基本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论台湾文化的特点和汉文化在岛内传播发展的历史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是中国大陆移民世代辛勤开垦的宝岛.中国大陆移民台湾先后有三批,其中第三批即汉民族的移入至关重要.纵观台湾文化发展的历程及其种种表象,大致可归纳出四大特点:古老性、迟发性、多元性和同源性;汉民族移垦台湾,汉文化在岛内的传播与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相互衔接的历史阶段:萌芽期一奠基期一发展期一苦斗期一繁荣期.事实证明:台湾文化尽管有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但它与祖国大陆同属于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系统,是中华文化的自然延伸与发展."台独"势力推行"文化台独"政策,妄图在文化领域搞"去中国化"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10.
国家认同是国民对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产生的归属感。在客观环境和主观操纵的双重作用下,“国家认同”逐渐成为港台两地同胞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问题。考察香港同胞“国家认同”的现状,不仅能够检视“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的效果,而且由于港台两地存在的诸多相似性,有助于我们了解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状况并预测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