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社会公正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琛  杨爱林 《学术论坛》2005,(7):117-120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全面展开,社会公正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国内理论界对社会公正的研究既着重于基本理论的研究,又着重于现实层面上社会不公现象的研究。对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双管齐下既为我国改革提供了理论借鉴,又推动了对社会公正基本理论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2.
徐琛  党锐锋 《现代交际》2023,(1):25-35+121-122
学界长期争论的“马克思—恩格斯”问题,其焦点实质上在于恩格斯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不同于“对立论”“一致论”等对“马克思—恩格斯”问题的片面性解读和机械性理解,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恩格斯经由政治经济学批判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经验事实的依据,经由哲学探索为科学社会主义积淀了理论演绎的根源,经由人类史前史的历史研究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照视域,经由方法论原则的深化完善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支撑,不仅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也同时赓续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守正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主义社会公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琛 《兰州学刊》2005,23(5):11-13
社会公正是目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社会公正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存在抽象的永恒的社会公正.在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下追求和实现社会公正,首先必须对社会主义的社会公正进行正确的界定,并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确立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针对数学建模竞赛对于大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作用日益展现,阐明大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内涵,通过分析数学建模培训的内容和体系论证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科学研究素养;接着从数学建模竞赛的题目、过程、问题难度和竞赛形式等角度,分析数学建模竞赛对于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全面提升作用;最后提出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和老师引导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进一步检验和完善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  相似文献   
5.
2012年11月11日,零点过后的第一分钟,超过1000万用户"涌入"天猫、淘宝网购平台;14小时内,成交额突破100亿元。当天零点开启的网购狂欢节,再度刷新中国电商行业纪录。网络购物再次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不少有眼光的人已开始尝试由网络购物衍生而出的创业项目。项目介绍人们购物一般喜欢去大型商场,去一次基本上吃穿用等都可以采购齐,但去大商场购物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走入商场时,一般没有图示,  相似文献   
6.
“男强女弱”的观念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与其说这种观点是对性别现状的某种概括,不如说是对男女婚姻生活的设定。它的目的并不是描述事实,而是在给定的规范中将其转化为生活事实。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与参与社会分工普遍提高,女性依附与男性生存的需求减弱。但事实数据表明女性仍比男性更为遵循传统的婚配模式;所以男性的婚配机会大于女性;“男强女弱”的婚姻模式将仍在影响当下女性的择偶标准。  相似文献   
7.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密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进一步树立起坚定认同的必要举措.从理论层面进行阐释,需要依托辩证思维来展开,这根源于科学理解理想信念的思维要求、纠偏错误认知的历史经验启示以及多方面的现实需要.具体来看,对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辩证阐释关涉逻辑起点、基本理路、关键环节、突出重点四方面,由此达到理论认知上的明晰.在此基础上,探寻"学—思—践—悟"的推进路径,构筑起坚定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8.
付云鹏  李燕伟  徐琛  王毅 《城市》2016,(4):26-29
笔者在对城市化和资源环境耦合的指标体系进行构建的基础上,利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4年~2013年辽宁省的城市化和资源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的城市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道路运输业的性质决定了道路运输企业必须面对更 多的风险因素,本文对道路运输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风险防范层次与化解风险的途径等作了分析探讨,尤其对风险防范意识的建立及风险防范对策的制定作了较为详实的论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