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喇嘛教黄教派十六世纪传入蒙古,到十七世纪中叶,已经广泛传播于大部分蒙古族地区,并开始形成实力强大的活佛转世系统。一六三五年(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外蒙古哲布尊丹巴活佛系统出现。十五年后,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改宗黄教,黄教派在外蒙古正式确立,对喀尔喀蒙古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就哲布尊丹巴活佛系统形成的原因、经过及有关问题,试加论述。  相似文献   
2.
略论清代前期的“因俗而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前期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时期。乾隆朝中叶,清王朝的疆域东北至外兴安岭,北达恰克图,西北到巴尔喀什湖和葱岭,南及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东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在这辽阔的境域内,生活着汉、满、蒙、维、藏等五十多个民族。清王朝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封建政权的巩固,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民族统治政策。其中,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因俗而治”,在这一政策中占重要地位。“因俗而治”政策产生的基础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怎样认识这一政策的实质?本文就以上问题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3.
伊拉古克三,蒙古语有“胜者”、“常胜”之意,我国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领袖常常以此作为对蒙、藏大活佛的封号。据我们目前所见到的,在清代蒙、藏历史上至少有五位带有伊拉古克三法号的黄教僧人。这五位黄教僧人有各自的身世和历史活动,而且有的在当时还起过相当的历史作用(积极的或消极的)。但有些研究者们,对上述五位伊拉古克三的身世和史事往往分辨不清,不是弄错了身世,就是混淆了彼此的史事,以致张冠李戴,以讹传讹。这里仅就笔者所接触的史料,对上述五位伊拉古克三黄教僧人的身世,历史活动,略作介绍与考辨。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成立以来,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点和优势,目前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等博士点和硕士点,其中中国古代史为国家重点学科点,并设有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和历史系被国家教委确定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得到基地发展的专项拨款。 1996年“清史”被确定为教育部“21l工程”子项目,获得专项拨款,用作编修清史的前期准备工作。2000年清史研究所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伟大祖国辉煌灿烂文化宝库中,少数民族的历史文献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以托忒文撰写的《咱雅班第达传》,就是我国厄鲁特蒙古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厄鲁特蒙古即西蒙古,是我国蒙古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十七世纪上半期创制托忒文字以来,厄鲁特蒙古的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大量佛教经典以及文学、医学、天文、历算等著作由藏文译成托忒蒙文,抄录、流传于厄鲁特蒙古各部。与此同时,一些编年体、纪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史学工作者在清代厄鲁特蒙古史的研究中,对蒙古文的史料逐渐产生了兴趣。这些蒙古文的史料较为详尽地记载了清代厄鲁特蒙古以及蒙古其他各部的历史状况,对我们研究厄鲁特蒙古史和北方民族关系史有着重要参考价值。这里,仅就我们所了解到的有关蒙古托忒文的《咱雅班第达传》和三种《四卫拉特史》的情况,作一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省制讨论中,划小省区乃大势所趋,但如何分省则暂付阙如。中国历史上的分省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类,即省内分家式、邻壤切块式、边疆开发成熟式。元代以来所有分省实例的经验与教训表明,在省区划小的工作中应该以省内分家模式为主,而对由相邻两省或两省以上接壤地区析出新省的模式则需持谨慎的态度,要充分考虑该地区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情况。  相似文献   
8.
西套厄鲁特部又称阿拉善厄鲁特部,因在河套之西,故名西套。清代是厄鲁特旗扎萨克和硕亲王游牧地,东至贺兰山,与宁夏府边外接界;南与凉州府、甘州府为邻;西至古尔鼐,与额济纳土尔扈特旗接壤;北至翰海,和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汗部相连。西套厄鲁特部的起源,在我国汉文有关蒙古史的著作中,多认为是和硕特部拜巴噶斯及其子鄂齐尔图车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