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4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从发展的角度 ,论述了作为时代精神生活重要表征的当代中国水墨画 ,在半个多世纪的成长道路上所经历的来自多方面的困境和挑战 ,并着重分析探讨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水墨画陷入困境的根源及可能摆脱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曹建玲 《南都学坛》2007,27(3):61-63
《寒夜》塑造了一个丰满复杂的女性曾树生形象,真切细腻地表现了她与家及家人的复杂情感。对她的先逃离家庭最后又回来,批评界多作道德、文化层面的解读,结论显然是偏颇的,应该看到这里其实隐含着更多的情感心理内容:无奈的“逃离”中蕴含着“回来”的因子,看似无情却有情;急切的回来更彰显其对亲情和真情的依恋和向往。  相似文献   
3.
<正> 《憩园》是巴金一九四四年写成的一部中篇小说。几十年来,尽管评论界对它毁誉不一,事实上它仍是巴金作品中读者最喜爱的作品之一,巴金也说,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他最喜爱《家》、《寒夜》、《憩园》。《憩园》能够为广大读者喜爱,原因是多方面的:作品主题有了开拓和深化,艺术上也更臻成熟,不论是在情节设置,语言的运用上,还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感情含蓄而又强烈,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法,塑造了杨老三(杨梦痴)等性格复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这些形象上,尤其是在杨老三身上寄寓了作者的哲理思索和对世人的热切忠告。对《憩园》的主题内容和艺术成就论者颇多,不再赘述,本文仅试对杨老三形象的典型意义略作分析,不当之处,教请赐教。  相似文献   
4.
田中禾是一位有着自己明确文学观念的自觉求索者.对人生和人性问题的深层思考,对民族历史的殷殷叩问,以及对小说诗性品格的追求,使其创作成为理解新时期文学流变的一个很好的个案.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代表作品具有婉曲而不晦涩,华美而又蕴藉、朴素的艺术风格,这正是其小说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曹建玲 《南都学坛》2002,22(6):80-81
《落叶溪》具有自由无羁、纯真自然的美学特征,其选材自由广阔,叙事、写人、抒情不事雕琢,艺术表现上无拘无束、灵活创造。此特征的形成源于作家对狭隘的社会功利性的摒除,也离不开他艺术经验的多方面积累。  相似文献   
7.
<正> 座谈会以后的延安散文创作,是指1942年5月至1948年春这一时期作家在延安及陕甘宁边区创作、发表的散文作品。其纷纭复杂,良莠共存。几十年来对此很少有人论及。实际上,它毕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浓重的一笔,研究该时期延安散文创作,仍具有很重要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曹建玲 《南都学坛》2012,32(5):70-74
张爱玲是中国文坛的"异数",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见解和审美追求,她追求真实表达自己的生存体验,疏远政治功利的主流文学;追求"庸俗",尊重大众审美趣味,回避"崇高"的严肃文学;追求思想意蕴的丰富深刻和"启示"效果,反对一味迎合大众趣味而流于简单浅薄。这些追求维护了文学创作的独立性,使她的创作既满足了战乱中的上海大众读者的精神需要,又具备了现代思想品格,给更广大范围的读者以更高一级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女性主题文本具有不同于以往及同时期其它创作的独特内涵,作家在文本中把对女性自主意识、生命权利和价值的肯定与对女性自身缺陷的揭示和批评并重,表现出更深意义上的女性关怀。  相似文献   
10.
曹建玲 《南都学坛》2000,20(5):35-37
张爱玲小说集《传奇》是对沪港社会凡俗人生的艺术观照。形成此独特审美选择的原因是她的生活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人生观、历史观和对现代人的独特认识。《传奇》是通俗的 ,但作家又在对凡人琐事的形而下的描绘中寄寓着“通常人生的回声”———对人的生存状况、生存意义的哲理思索 ,超越了一般的通俗小说。《传奇》未表现抗战时代主流话语 ,却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启蒙、批判精神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