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朱成甲 《河北学刊》2004,24(5):195-200
郭沫若与李大钊在探索救国之路过程中,曾有一段心神相通、旗鼓相应的密切联系.在清末立宪运动中,他们作为天津和四川的学生领袖,曾共同为重建现代国体而发动罢课与请愿斗争.1913年冬赴日留学后,李大钊以论文《青春》、郭沫若以新诗《女神》又为再造中华和重铸国魂而发出共同的爱国主义心声.《女神》是李大钊青春思想的诗化;《青春》是郭沫若理想国家的象征女神的理性化身.  相似文献   
2.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并聘请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 ,使当时主张教育救国与文化救国的思潮在北大相汇合。北大通过蔡元培的革新与新文化运动 ,迅速出现崭新的面貌 ,而其最主要的则是形成科学民主的校格、健全奋斗的人格、开新向上的学格与个性自觉的群格 ,从而使北大在教育上、思想文化上处于第一提琴手的位置 ,进而在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五四运动中 ,水到渠成地成为中心与主导者。在回顾北大与五四运动关系时 ,注意寻本溯源 ,探讨更为内在的联系 ,对于理解当今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当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与孙中山所领导的护法斗争究竟有何关系?这个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至今人们尚未提到的问题.历史事实说明,李大钊对孙中山的护法斗争,曾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支持. 孙中山所领导的护法斗争,是指袁世凯死后特别是张勋复辟以后,孙中山领导革命民主力量对袁世凯的继承者军阀势力所进行的斗争.这场斗争,从1917年7月孙中山正式以“护法”为号召算起,到1923年年底国民党“一大”之前结束,历时达六年多.所谓护法,就是维护中华民国的《临时约法》.这个《临时约法》,充分地吸取了其他先进国家实行民主政  相似文献   
4.
<正> 1913年秋,李大钊在赴日本留学之前,曾给友人天问写了一首诗,题为《南天动乱,适将去国,忆天问军中》,诗的内容是: 班生此别意何云?破碎神州日已矄。去国徒深屈子恨,靖氛空说岳家军。风尘河北音书断,戎马江南羽檄纷。无限伤心劫后话,连天烽火独思君。此诗最早发表于1913年《言治》月刊第6期,1959年后,随着李大钊诗文的编选出版,一直为我国的文化界、史学界所重视,在广大读者中广为流传。1959年肖三主编的《革命烈士诗抄》选了这首诗,1979年周红兴、李如鸾著的《李大钊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有着优良史学传统的国家,其主要表现是史家作史追求良直。近些年来,在我国出版的史著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些史家为继承发扬这一优良史学传统所做的不懈努力,而程中原著的《张闻天传》,就是这种努力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程著追求良史品格的成就,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民彝”是李大钊早期在探讨中国政治问题时使用的一个特殊概念。通过这个概念,李大钊系统地回答中国民主革命当时面临的的一系列迫切问题,标志着李大钊早期民主思想的深化和理论化。对于“民彝”的意义,李大钊明确地说,“民彝”“一以示为治之道”,一以见“吾民衡量事理之器”,“方今求治之道虽广,论治之言虽庞,而提纲挈领,首当审谛兹理,以为设施。违此则去治日遥,泯棼之端,且惧迭起环生之无已矣。”李大钊把“民彝”作为“为治之道”和“衡量事理之器”,作为解决中国政治问题的首要问题,这充分说明它在李大钊当时思想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拟就“民彝”的涵义即什么是“民彝”的问题,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