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周春健  朱玉婷  Liu Huawen 《孔学堂》2023,(3):50-59+144-152
孟子见于齐王(齐宣王),问询齐王是否“尝语庄子以好乐”,齐王听闻此语瞬间“变乎色”。这一强烈的身体反应,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东汉赵岐等认为齐王的“变乎色”是一种“怒”,“愠恚庄子道其好乐也”;南宋朱熹认为是一种“羞惭”,“惭其好之不正也”;元人陈天祥认为惭、怒兼而有之,“惭者,惭己所好之不正而为孟子所知;怒者,怒庄暴不为己隐辄以告孟子也”。从羞怒心理的产生来看,一是缘于齐王有基本的道德心,“好之不正”给他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压力;二是因为庄暴的告知,使孟子作为“他者”登场,造成齐王在孟子面前产生羞愧心理;三是孟子作为外国嘉宾及贤者身份,使齐王经由“回返自身”而感到羞怒。从“王变乎色”这一现象,既可以看出齐王作为一国之君的政治品性,又可以看出政治生活中公理与私欲之间的张力,还可以看出古典政治观念中的“王道之阶”之所在。“好乐”之“乐”字,宋人陈善、清人阎若璩等读作“悦乐”之“乐”,但孟子所谓“今之乐由古之乐”属于对齐王的开导诱掖,是权变之辞,属“救时之急务”,其根本的政治追求依然是劝导国君与民同乐,推行王道。  相似文献   
2.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精华 ,是历代开明君主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制定治国安邦政策的指导思想。朱元璋是民本思想的推行者 ,治国安邦强调以民为本 ,国强民富发展经济强调以农为本 ,这种统治策略使明王朝在其初期的统治中赢得了更多的主动权 ,也更利于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3.
宋教仁并非“拥袁派”、“议会迷”,其对袁世凯的妥协与让步实为时势所迫。主张实行资产阶级内阁制实为限制以袁为首的封建旧官僚的势力。宋教仁在当时的形势下谋求共和政体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是资产阶级民主势力同封建专制势力之间矛盾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生力量,建设好青年教师队伍是高校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要建立良好的选用机制与培养机制,营造和谐、开放的成才环境,并加强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5.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真正农民出身的封建帝王。反元斗争的实践,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使他深知:保国之道,藏富于民。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厚民生的富民政策,并取得了可喜成就。明初呈现出家给人足、国强民富的安定局面,为朱明王朝的长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法律思想的形成是离不开政治斗争和法律实践活动的。统治阶级运用法律这个工具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统治和管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创立、巩固新政权的过程中 ,十分重视封建法制的建设与实践。并在长期的政治斗争和法律实践活动中 ,形成了自己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思想。该思想成为明初立法和司法的指导思想。虽有偏颇之处 ,但对明初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兴衰,朱元璋从巩固封建统治出发,厘订制度,重绳贪吏,整顿吏治,试图通过建立、完善封建法律制度以达到以法治吏的目的,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制法规,从而促成了勤政廉洁、奉公守法的社会风尚,促进了明朝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村土地征收问题及其引发的干群矛盾是目前研究热点,既有的研究主要站在静态角度分析其中的矛盾与原因,忽略了土地征收博弈双方的长期性与动态性.在农村土地征收及利益再分配中农民与基层干部通过信息传递,学习并调整自己在土地征收中的策略,博弈双方不同的策略选择最终导致不同的博弈结果.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土地征收博弈能够对社会最优.  相似文献   
9.
朱玉婷 《东岳论丛》2001,22(2):111-113
朱元璋以布衣荣登天子宝座 ,复杂坎坷的经历 ,使他形成崇实贱虚的务实思想 ,并在该思想指导下推行了一系列务实政策。明初的实践证明 :朱元璋的务实思想和政策是符合社会实际、顺应历史发展的 ,它缓和了社会矛盾 ,稳定了社会秩序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为朱明王朝的长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