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方法论体系继承了人类法学研究方法的精华,为认识和分析法的本质属性提供了逻辑上的整体统摄,实现了经济、社会和哲学的三维方法视角。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它把法律现象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深入分析法律与经济、法律与阶级的内在联系,把每一个概念、范畴、原理都建立在丰富的实证材料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法学思维抽象和法学理论体系的叙述方法。  相似文献   
2.
由于人们对文化含义的多种理解 ,导致法学理论中关于法律文化一词的不统一。这种情况既是法律文化问题复杂性的表现 ,也是人们对法律文化内涵理解的偏狭所致。从文化现象的多维性出发 ,认识法律文化概念的方法应该建立在超越法律文化这一对象性的背景下进行。如此 ,法律文化就不仅仅只是一种制度、学说和心理表现 ,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认识问题的立场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我国房地产暴利现象成因诸多,如开发商暴利、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储运成本增高等。重温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一书中关于解决住房问题的有关论述,对于我们找寻合理解决我国当前住房问题的方法具有深刻启示。抑制房地产暴利需要依法规制,但通过增设"房地产暴利罪"这一刑罚手段等限制房地产暴利、抑制房价上涨,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房价的理性回归与解决住房问题应当本着多层次、多手段的多元化规制思路去谋划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来,社会主义的概念内涵和发展模式就存在一个问题逻辑和阶段逻辑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论断是从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三者关系上,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的内在逻辑联系。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探索历程,可以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5.
晚清江西萍乡名士李有棻与义宁陈三立交往密切,他们不仅有僚壻之谊,还有着儿女之间的再世之交,在陈三立多次给李有棻的赋诗赠文中,可以看出他们两人之间持续20余年的高情厚谊.本文从陈三立诗文集的记述以及有关研究陈三立的文献中,考述了陈、李两家的家世姻缘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  相似文献   
6.
寻租理论是一种利用租金投入对资源配置进行再分配的经济分析模型,运用这一分析模型可以对法律资源中的私权与公权之间的合理配置进行有效的经济解释.私权与公权的均衡状态需要两者不断地利用现存的非均衡的制度状况进行寻租活动以求获得利益,使资源配置向有利自身的方向倾斜,最终结果是权利资源和权力资源在相互转化中得到重新配置.在我国,由于法律制度资源配置不合理,公权强势于私权,从而导致大量的制度性租金产生.因此,只有确立私权利的优先位置,才能使过剩的公共权利资源向私权利转化.  相似文献   
7.
法学研究中的事实与价值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学研究中 ,不同的问题域会引发人们对该问题域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进行思考的不同方式。休谟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法律世界的两种认识 ,即法律是什么和法律应如何的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构成了法学研究的两大问题域———事实与价值。因此 ,使事实与价值的区分也就有着超越其自身的法学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守法:一个需要哲学考量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守法涉及法律是否能够实现并转化为秩序的问题,立法的目的就是要让法律得到人们的普遍遵守,不允许有任何超越法律的特权存在。可是,问题在于自觉守法与被迫守法是有重大差别的,对守法问题的终极思考不仅能够解决认识上的疑惑,还可以提升人们守法的自觉性。法律要得到人们的普遍遵守,同时人们所要遵守的法律又必须是良好的法律,这是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留给人们的一个法律难题。一方面出于实践的考虑和理由必须服从法律的规定或者法院的判决,另一方面无条件地服从法律又会败坏以民主为基础的法的观念和法治。如何解决这一具有悖论性的问题,哈贝马斯的建议或许能够给我们重新考量这个问题一些有益的启发,法律并非“一种自我陶醉的封闭系统;它要受到公民的‘民主的伦理生活’的滋养和一种自由的政治文化的呼应”。当我们把民主的立法和司法程序依赖于公民交往权利和参与权利的时候,其中也就带有了对于“共同之善”的取向,公民也就从私的法律角色转而采取参与者的视角。这样,法律就成为一种不是依赖于行政权力,而是基于一种生机勃勃的市民社会构建起来的规范性期待。  相似文献   
9.
对法律传统问题的研究是每次社会变革、法制进步时倍受人们关注的法学论题之一。因为,一方面现代化的法律制度正是法律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另一方面,对法律传统的态度及认识程度处处影响着人们如何建构现代法律体系。因此,对法律传统一词的界定以及对中国与西方法律传统的各自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对此作一粗浅分析。一、法律传统从实质上讲是一种法制度、法观念长时用的沿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被流传下来并旦具有相对稳定性、持久性的成分,往往被人们称为法律传统。传统一词,从汉语的语义上看,有沿传、流传之…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正处在由经济转型而引发的整个社会转型的历史转折点,改革开放30多年带给人民经济福音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社会利益纷争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新态势,使得以法治为主的新的多元解纷机制的建构显得极为迫切。本文以西安地区近五年来构建司法、行政、仲裁、调解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多元解纷机制的实践为对象,在图绘各种解纷方式的现实地位和实际效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尝试性的病理分析,进而对转型时期的解纷方式,做出对策性的反思与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