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202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与其他思想家不同,老子不是人类社会发展合法性的辩护者,而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合理现象的批判者。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老子洞悉到社会发展所蕴藏的诸多风险和危机,提出了有别于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节欲观、反技观和无为观等理念。虽然这些理念未必合乎时宜,但无疑警示了人类发展存在的风险,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陈旧生活方式的灭亡是喜剧得以形成的客观基础;喜剧主角中所表现的人物是历史的丑角,体现了人的非本质;喜剧是一个不断解蔽启真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思想性和智慧性;从喜剧艺术的审美心理而言,喜剧艺术更多的带有愉悦性,迎合了人们趋乐避苦的心理本能;就喜剧艺术的审美效果而言,喜剧艺术的本质还在于它的可笑性.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是资本逻辑作用下所催生出来的,一种有别于传统社会,在新型工业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念系统。从现代性的正面而言,它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加快了全球化步伐,促进了生产力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从反面而言,也随之带来了工具理性的泛滥,民族文化的消弭、人的感性生命遭漠视的内在隐忧。这些现代性思想无疑对于当前中国所倡导的现代性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自我完善过程,人格的实质就在于协调人与现实二之间的张力机制;在人格完善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人与传统化、人与物、人与价值的关系并避免个性悲剧和人格分裂两个方面的问题,从而为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审美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成为社会发展主流的当今时代,审美教育对于促进知识的创新具有重要的价值,审美不同寻常的感性意义可以超越和突破人们固有的心理感觉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而为知识的创新提供动力与方向。文章从美育的感性内涵、审美直觉和审美想象及联想的感性存在方式及其与创新内在关联等方面论述了其对人们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并阐述了当前加强审美教育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6.
与西方传统"唯识主义"的"意识美学"不同,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唯身主义"的"身体美学".这一身体美学意蕴既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是一种以身为喻的生命象征活动,又体现在男女两性的原发生命对话机制之中.而这一对话机制不仅反映在对虚实相间、动静相生等艺术形式美的追求,而且体现在对"中和之美"和"因感生情"艺术主题的反映,同时还体现在以身体的族类化而在文学艺术中以有限体现无限、以特殊反映一般从而达到对生命不朽的形上慰藉.从身体角度还原中国古典美学,可以发现其殊异于西方传统美学的另一番气象.  相似文献   
7.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非但未如人们所预想的那样走向终结,反而获得了长足发展,促使其得以发展的重要缘由就在于其发展方式的嬗变和矛盾焦点的转移.即从一个由工业资产阶级控制的生产社会转向一个由符号及其符号体系所控制的消费社会.这种转向一方面导致了符号不仅反客为主地完成对人的宰制与反控,而且实现了对人的社会区隔和身份建构,另一方面则使人从迷恋于"物的功能消费"转向了钟情于"物的符号消费",从而导致了对人身心的双重规训且使人陷溺其中而不自觉的符码统治.这种符码统治不但加深了人们日遭剥削的历史命运,成为人们身心发展的严重桎梏,而且从根本上助长了异化逻辑的愈鹜愈远、大行其道.惟有重返符号得以发生的原发生命的意义机制,回归到身体符号系统,才能有望步出愈演愈烈"符号唯心主义"的囚笼,从而实现人之完整生命的身体关怀.  相似文献   
8.
作为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核心概念,许多哲学家都发表了关于真理的远见卓识.尤其是海德格尔以其正本清源的工作刷新了人们对真理的重新理解.海氏这一思想体现在:首先是对传统符合论真理现的批判与超越;其次是把真理与自由联系在一起,认为自由是真理得以可能的前提;最后是认为真理就处于遮蔽与解蔽的原始争执之中.海氏这一对真理的见解对于我们之于真理的理解具有重要的启思意义.一是破解主客二元论意义上真理神话.二是颠覆了真理与自由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都是在西方意识美学的理论视野下进行的,以至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真正精神一直处于"失语"状态。近年来有别于意识美学的身体美学的出场,为我们体认中国古典美学提供了新的范式。有别于西方美学的视觉中心主义,中国古典美学是心身兼修、身物一体的美学;这种与物一体的美学通过道家之"忘"、儒家之"养兴"与禅宗的"禅定"等方法,在道家之"妙"、儒家之"兴"、禅宗之"悟"中得以实现。从身体角度透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然与自然物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对象。在终极意义上,自然是自然物澄明的本源和存在的根据,而自然界(物)被自然所规定并依据自然生成和变化。但是长久以来,现代人忽视了二者的根本性区别,误把自然的衍生形式——自然物——当做自然本身来对待,从而走向了人与自然对象性意义上的反自然关系。这一关系也成为了人们视自然为不断满足人类物质欲望的资源库,从而导致当前生态失衡和环境恶化。为了克服这一时代难题,海德格尔认为必须重返真正意义上人与自然的本源关系,而艺术(τεχλη)是通达这一途径的重要方式。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对于化解当代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