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涉江词》是现代女词人沈祖棻的词集,由程千帆先生笺注,这些笺注集中体现了程氏对《涉 江词》的理解原则和方法。从诠释学的角度探讨程氏笺注《涉江词》的必要性、可能性、有效度、相对性与 必然性,十分重要。其笺注的必要性在于《涉江词》采用了以词纪事、比兴和隐喻的方法 ;其可能性则与程 氏作为词人丈夫的身份有关,也与其开展此项工作的社会环境有关 ;笺注的有效度取决于程氏的笺注方 法,即依据词人采用隐喻方式创作这一特点进行笺注 ;笺注的相对性是针对程氏诠释《涉江词》作品的意 义而言的 ;所谓必然性,是从学术研究的精神层面来立论的。这项工作对程氏而言既是他对《涉江词》揭 示的存在真理的再揭示,也是他体验生命存在真理的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2.
词作为一门音乐文艺,它的生存形态在当初经常表现为创作与传播同步进行。即常常由词人在酒筵舞席上为歌妓应歌而作,付之歌妓歌唱。然而,词人与歌妓毕竟是两种身份、两种性别的社会成员,一个是创作主体,一个是歌唱主体,除个别例外,需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个依托,或以词人为主体,或以歌妓为主体。词人表现得相当大度,他们往往把词的主体“让位”于歌妓,即放弃自我本位而转以歌妓为词的抒情主体。  相似文献   
3.
笔记小说作为小说之一种,其性质"介于文史之间”(参见周勋初<唐人笔记小说考索>第107页),它不仅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还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宋代笔记小说是在唐代笔记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受着宋词繁荣局面的影响,其中有不少文字是关于词学研究内容的,从而形成其独特的词学价值.
  对宋代笔记小说的词学价值,前辈学者曾予以重视并利用.如唐圭璋先生在编撰<全宋词>时,"辑佚的渊薮”中便包括了"笔记小说”(参见<全宋词>编订说明).当然,宋代笔记小说的词学价值不囿于此.它还表现为三个方面,即:(一)词人评骘;(二)词作鉴赏;(三)词学文献考辨.
  ……  相似文献   
4.
贾宝玉悲剧性格生成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宝玉悲剧性格的生成 ,既是时代的产物 ,更是个人主体选择的结果。宝玉正是由于在“错位”的生存状态中“错会了性情”,才形成其独特的悲剧性格的。加之他具有偏离的“恋母情结”和面临着爱情与婚姻、灵与肉的分离 ,因此他否定了整个男人世界时 ,却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存在位置 ,于是他陷入了自我矛盾自我纠缠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教,典籍浩繁,宗派林立,僧徒众多,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高僧。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有僧徒着意搜集遗闻逸事,为这些高僧大德“树碑立传”,籍以弘扬佛法,这就是“僧传”。其中以梁释慧皎的《高僧传》、唐释道宣的《续高僧传》和宋释赞宁的《宋高僧传》最为著名,史称“三增传”。这些僧传既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文学史的宝贵材料,清代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就曾利用过慧皎的《高僧传》和道宣的《续高僧传》。举例来说,《全晋文》卷一百十八桓玄《与释慧远书》、《与桓谦等书论沙门应致敬王者》和桓…  相似文献   
6.
论唐宋词的实用功能及其与歌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词是随着隋唐燕乐的兴盛而起的一种音乐文艺,它既有鲜明的文学审美功能,又有广泛的实用功能。词的实用功能主要表现为侑觞劝酒、娱宾遣兴和礼仪交际三个方面,而这些功能的实现又都与歌妓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李剑亮 《浙江学刊》2001,(4):104-106
元代诗人张弘范是一位处于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人物.他辅助忽必烈灭宋、建元.对此,<元史>等历史文献都以自豪和赞叹的笔墨予以记载.但身为汉人的张弘范,在为蒙元统治者的奋斗过程中,自己又有哪些心态呢?细读其据鞍横槊之余所赋的诗词作品,不难发现,张弘范对"出处辞受"的所作所为与所思所想并不一致.本文试图对张弘范的这一矛盾心态予以分析,从而解读其诗词作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论歌妓在词体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歌妓在词体形成中的作用李剑亮词作为一种由诗发展而来的音乐文学,其艺术属性,很自然地带有诗体的特征。正因为如此,古今治词者,常常将词与诗进行比较,从它们的异同中来认识词体的特征。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即是通过对两者的比较来阐述词体的特征的。其日:词之为...  相似文献   
9.
清代词学家谭献在《复堂词录叙》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即"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这一观点强调了读者的地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可以超越作者所赋予的意义.由于这一观点与西方的读者接受理论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因此被中外学者广泛引用,并在词学界和文学理论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事实上,谭献的这一观点是从清代另一位词学家丁绍仪的词学理论中发展而来的.丁绍仪的观点是:"作者不宜如此,读者不可不如此体会."理由有二:其一,丁绍仪提出这一观点的著作是《听秋声馆词话》,该书刊行的时间为1869年,要比谭献《复堂词录》的成书时间(1882)早13年;其二,谭献的《复堂日记》多次记录了他阅读并借鉴《听秋声馆词话》的事实.以往的研究忽略了这一情况,从而妨碍了对词学理论史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与西方古典文学相比,中国古代诗赋中,关于大海的描写显得不够丰富。但这些作品对海的表现,在创作手法上有其自己的特色,它既将海作为自然之景予以描写,更以此作为主观情感的表现我体。因而,出现在古典诗赋中的“大海”,往往具有较为丰富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