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试论现代中国印象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文学批评流派日益多样,五光十色,让人目不暇接,但总体观之则基本上呈现为两大趋向:一是注重科学性、明晰性和逻辑性的抽象思辩;一是偏于体验性、感受性和点悟性的整体直观。强调批评家个人反应的印象批评当属后者。印象批评渊源于绘画中的印象主义观念。持有这一观念的法国画家十分强调光和色的表现效果和瞬间印象,他们锐意进取,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国文学从第一个十年到第二个十年的发展,即“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发展,几乎没有人怀疑它表现为一种深入的走向。环顾三十年代的文坛,“五四”健将刘半农曾发出“恍如隔世”的感叹。这个刚刚过去的年代,实在是我国文学史上亘古未有的革命年代,是它拉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序幕。发生在这个年代的新诗批评自然已是逝去的历史,但它所提示的经验对今天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文学,具有不可多得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格律诗是螺旋式上升的动态体系,经历两个主要阶段,存在着三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内在机制。其每一后项能反映出前项与某一发展阶段的某些特征,体现出历史的延续与开放。本文试图把现代格律诗置入发展着的中国诗学体系中,置入现代化的世界文学范围内考察,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交叉度上探索、追踪现代格律诗的民族化、现代化轨迹。  相似文献   
4.
苏曼殊一生的小说创作并不丰,所存五篇(《天涯红泪记》仅开了个头,不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均以悲剧结束。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压抑,更有一种难以排解的伤感,从中可以洞窥近代中国一个初步沐浴过欧风美雨而又不能摆脱传统固袭的知识分子的艰难、痛苦的选择。这样说,是否夸大了苏曼殊小说的感伤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