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学概论"在学生当中受到欢迎的程度大大下降.主要原因有教材陈旧,学生认为没有"实用"价值,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提出有效的对策革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认识,改变教学模式,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原子主义和原型论两种理论和方法的对比,着重说明原型论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意义。和原子主义不同,原型论认为语法事实是以连续的方式存在的,因而并不主张在形式上对句法结构和语法单位作一刀两断的划分,而注意对语法结构和单位的原型特征的分析,并力求给出功能上的解释。这种态度和方法也许更加切近汉语的实际,因而对汉语语法更具有解释力,显示了较好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3.
省略句的信息理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话语中传达信息的基本载体为信息块。信息块由信息元组成。省略句省略的成分只能是信息元而不是信息块。省略后的句子的信息由“保留信息元 搭配关系”构成的信息块传达。保留信息元是理解省略信息元的触发语。保留信息元的配合要求指示着寻找省略信息元的途径和方向。寻找省略成分有两个基本途径 :(1)利用结构对照的方法直接从上下文中的同式结构中找回 ;(2)从保留信息元的语义配置要求出发 ,分析出省略信息元的语义特征 ,再从信息背景中找出符合该语义特征的信息。但在不同层级、不同性质的信息块中 ,省略成分的信息“找回”方式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从汉语史的发展来看,助词"的"在明代使用情况最为复杂。代表明代中后期北方话的文学著作《金瓶梅词话》一书中的"的"主要有这样一些功能:(一)用作结构助词。(二)用作动态助词。(三)用作表可能的助词。(四)用作语气助词。这些功能有的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了下来,有的则消失了。  相似文献   
5.
宋词中有很多不以描述事物数量为主要目的而是着眼于表现事物外形、处所、附着物等单位的“类量词”.我们对这些类量词进行初步地考察,认为这些类量词主要实现的是描摹性功能,具有具象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对后世的量词仍然有着较大的影响:尽管典型量词以表示计数或计量单位为主,但类量词阶段的这种表达具象性的特点,仍然影响着名词和量词之间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6.
从规范的角度来讨论现代汉语中的"A不AB"式结构.通过调查老舍、王朔等人的作品,以及中央电视台2001年春节期间的部分节目,发现"A不AB"式结构在三者中出现的频率大为不同,认为应该以历史的、层次的观点来看待这种结构,在口语层次上,应该承认当代汉语中的"A不AB"式结构是规范结构.  相似文献   
7.
〈古谣谚〉主要辑录了自先秦至明代的谣谚.该书为人们考察一些古代语言现象的演变提供了很好的语料.书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侬".其中,"我"使用的数量最高,"吾"排第二,其余依次为"子"、"余"、"侬".从句法功能看,〈古谣谚〉中"我"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同位语、兼语;而"吾"只用于主语、定语;"予"既可作主语,又可作宾语和定语;"余"可作主语、宾语、定语、兼语;"侬"只是作定语和介词"为"的宾语.从称数来看,"我"、"吾"单、复数都有使用,"余"、"予"、"侬"则多用于单数.本书中,"我"字的句法功能不管是使用数量上还是功能的完备上明显较其他的第一人称代词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媒体上常见使用"是时候……(了)"表达式,这和汉语传统的相关表达方式不符。通过网络检索、对北京作家的作品调查和社会调查,我们发现,这种表达式不符合语言规范的需要原则和普遍性原则,因此,我们认为"是时候……(了)"是一个不规范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杜道流 《学术界》2005,(2):134-139
本文就邓声国<〈中国训诂学〉的学科体系问题--兼与白兆麟先生商榷>一文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白兆麟先生在<实事求是乃学术第一要义--评〈中国训诂学〉>一文中对冯浩菲先生的<中国训诂学>一书的批评是有道理的.邓声国的商榷文章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弄清学科体系和著作体系之间的不同,二是没有抓住白文的要点,弄明白白文的真意.因而邓文的商榷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0.
省略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汉语省略现象的研究,自《马氏文通》起,就一直受到人们的注意,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省略现象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但是,迄今为止,对什么是省略句,仍然众说纷法,因而难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这是因为过去人们大多是对省略现象作静态的研究,力图给省略句作出语言的解释,而忽视了省略是一种语用现象这一重要事实.吕叔湘等先生曾提到这一点,但语言学界尚未见到系统研究这一问题的论著.因此,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对其试作说明.一、省略的性质1.1省略的含义对一个句子是否省略,目前人们多是以形式为依据进行判断的.因此,吕叔湘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