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文以“利”释“义”,即用“利”字为“义”下定义;意思是:凡“义”即“利”而非非利,非“利”则非“义”。《经说》三句:(1)“芬”字,毕沅释为“美”,是;其他还有一些解法,则不必是。(2)原文本无讹误,下一“能”字,实应训“安”,是把“义”定义为“能安利”“天下”。(3)墨子实在是十分汲汲于用世的,虽又主张“爱民者非为用”,但并未绝对地排斥“用”,“非为用”也绝不是“必不用”;这里的意思是,“利”天下不是为了“用”天下,即“不必用”而“利之”,是“以天下为芬”而“利之”的。  相似文献   
2.
《人物志》系三国魏刘邵所作。 《人物志》是一部以品鉴人物的才能和情性为内容的作品,对于人的本性、才具、志业等等,分别作了阐论。同时,在关于品评人物的论述中,亦涉及了一些哲学问题。 (一) 首先,它继承了传统的唯物主义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说。 《人物志》认为,人,人的意识、德性等等,都源于元气、阴阳、五行。“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九征》;本文引《人物志》文,据任继愈断句本,并只注篇名)  相似文献   
3.
吴歌是流传于吴语地区的民歌民谣。在吴歌中经常出现桑园,成为一种具有程式化性质的意象。桑园不但给男女情恋性爱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也为吴歌表现男女私情提供了内容和场景,同时形成了吴地百姓共同的心理基质。桑园意象所具有的丰富的原型内涵使得它一方面具有审美的品质,另一方面也蕴涵了艺术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吴歌,是吴语地区民歌、民谣的总称。吴歌中有很多表现饮食的情节,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原型母题。昊歌中关于饮食的表述通常是通过一系列的“程式”表达的,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表达人们丰富多样的思想观念,也成为具有祈福纳吉等文化意蕴的象征符号,表达人们追求美好事物和理想目标的愿望和要求。  相似文献   
5.
齐思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在漫长史学生涯中,他十分重视史学批评,撰写了大量的史学评论,在史学批评中坚持全面辩证、客观求实的批评原则,注意运用历史主义、知人论世的史学批评方法,以及寓论断于批评的史学批评模式。梳理齐思和的史学批评实践,探讨其史学批评特点,有助于深掘齐思和史学批评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墨经》中关于“且”的一条《经》文和相应的《说》文 ,历来异说纷陈。详尽考察前人成说 ,并予以去伪存真 ,可以得出如下四点结论。 (1 )《经》文的“且言”二字当互乙 ,《说》文的“石”字当为“后”之误。 (2 )《经》文的意思是 :“且” ,说的是将要 (成为 )这样。 (3)《说》文的意思是 :从事前说以后用“且”字 ,从事后说以前用“已”字 ;说当前的事也用“且”字 ,像从事前说以后一样。 (4)《经》《说》全文 ,是在说“动词之时差”———“过去现在将来”。  相似文献   
7.
世界史成为一级学科后,加强对世界史学科发展史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世界史编纂是世界史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的世界史编纂的萌芽与草创时期,这一时期的世界史编纂经历了从国别史、地区史到世界通史层层深入的演进过程,世界史编纂中注重对史学理论的阐发与介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建设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俊光 《社科纵横》2012,(1):131-132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世界史学科从无到有,世界史教学从教会教育步入正规学校教育,世界史教学队伍也逐渐摆脱对外国人的依赖,世界史教科书的编纂、世界史研究均取得不小进步,这些为新中国成立后世界史学科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 对于韩非的政治思想,在学术界历来评价过高,已不无美化之嫌。本文准备就几个问题,略作浅论,意在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一、在地主阶级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研究者一般认为: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家的思想,纠正了申不害只讲术不重视法,商鞅只讲法不讲术,慎到只讲势不讲法的弊病,提出了以法治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经》《说》文的校勘和诂释,历来异说颇多。本文在详细考察前人成说、驳正各种各样误解、补充疏通证成正确见解的同时,认为原文的哲学意义在于:就着语言和思维二者阐述了认识论中感性和理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