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3篇
  1992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目的是想把克罗齐的批评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说明,并对这种方法所提出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讨论。克罗齐把一切精神生活,一切人类活动分为四种形态:通过直观(艺术)来认识个别事物,通过逻辑(哲学)来认识一般事物,(通过经济学)来选择个别或有用的事物,以及(通过伦理学)来选择一般或善的事物。关于文学和艺术批评,克罗齐认为:一个正确的批评定义应该适用于一切艺术。这是与他的这一假定相符合的,即艺术是一个统一体,它的不同的形式只是经验上的、人为的区别。批评就是判断,而作为判断看,它是属于哲学或历史编纂学范围的。批评是对艺术对象的认识,是某一项个别活动的历史叙述,是上面提到的四种形式之一。克罗齐批评主张的实际含义(暂时丢开他的批评方法的理论意义)的基本特点是对于艺术品的人文主义的判断,是发现和分析艺术品的人性内容,再加上对于内容是否变成形式或仍停留在材料阶段,以及对于一件艺术品是不是诗歌或其他东西等问题的判断。他认为批评家的职责在于寻求作者的根本情调;他只企图指出某一特殊人生境遇之下的自觉的情趣,而不想对它作理智的认识,或强调实际行动的意志,或表示感到因利害关系而要求参与的愿望。实际上我们可以在克罗齐的艺术理论中看到两个方面:首先,他说明艺术是什么(艺术是直观),接着他就要用消除法说明艺术或直观不是什么(不是逻辑,不是实用,不是正义)。照克罗齐说来,批评家应该在艺术作品中把真正的直观(一种已经成为具体完美形象的真实感情)跟其他的东西,跟非诗歌区别开来。这就是批评任务的目的。他的批评方法的两个核心论点是:艺术个性的准则以及艺术个性和一般历史的关系,对待艺术作品唯一不矛盾的方法就是认识它的绝对个性,否则就容易忽视它的具体的现实性。严格说来,只有个别作品才是审美判断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馬尔罗的一个最独到之見是看出了美学上的模仿論和史学上的“影响”論之间的关系,并对此两方面同时进行了論争。馬尔罗认为艺术家不是从模仿自然开始,而是从充分发挥其本能开始。他认为历史引起了艺术家的反应,但却对它起不了决定作用。每一个艺术家是根据其自己人格对他所处时代的不同方面作出反应的。他认为在近代艺术影响之下,“一个野蛮的文艺复兴“已成为一种趋势;凡是带有人文主义或优美文明的艺术品都不能使我們感受它的美好,我們悬在光荣地位的都是一些其他的作品。现在被人怀疑的是乐观主义和理性主义,对于科学和进步的信念。弗洛伊德使我們对夢、下意識和性有了新的了解;托馬斯·曼設想了一首综合狄俄尼索斯精神和阿波罗精神的“人类夢詩”;卡西拉把从自然科学认識論方面得来的康德哲学范疇扩大到語言和神話的非理性领域;而馬尔罗则竭力证明不論在偶象崇拜中,在猎取人头并加以彩飾作为战利品的活动中……人都是在发扬他的人性。  相似文献   
3.
赛珍珠是以她所写的中国题材的小说《大地》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在她诞生100周年之际,上海社会科学院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了一系列学术活动,10月17日在新锦江大酒店举办了“纪念赛珍珠诞生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刀,美国赛珍珠基金会向大会发来了贺电。现将大会发言摘要刊载如下。  相似文献   
4.
哲人罗素     
把罗素看作是本世纪英语国家中所发生的“哲学革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是非常自然的。他目前在专业哲学家中的影响,看来要比维特棂斯坦或摩尔小一些;对于那些把哲学思维限于普通语言的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