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在道德选择过程中 ,非理性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它提供道德选择的心理背景 ,是道德选择的深厚的源泉和强大动力 ,是道德选择的维持和调节因素。鉴于此 ,在我们的道德教育活动中 ,要改变单纯强调理性教育——即单纯强调概念、原则的教育倾向 ,要充分重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注重对无意识心理背景的理解 ,重视教育过程中受教育对象的体验 ,加强情感的教育 ,从而使我们的道德教育更能起到实效  相似文献   
2.
杨珉  小米 《成才与就业》2013,(Z3):36-38
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新学校、新班级、新同学、新老师、新课程……好多"新"事物!新生们,大家准备好了吗?为了尽快适应新学校、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大家都做了哪些准备,是否还有缺漏?大家是否早已对新的课程学习以及社团活动向往不已呢?学哥学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后得出的Tips(小贴士),或许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杨珉 《成才与就业》2013,(15):36-38
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新学校、新班级、新同学、新老师、新课程……好多“新”事物!新生们,大家准备好了吗?为了尽快适应新学校、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大家都做了哪些准备,是否还有缺漏?大家是否早已对新的课程学习以及社团活动向往不已呢?学哥学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后得出的Tips(小贴士),或许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等教育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地位的日益提高,加强高校"两课"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近年来"两课"教学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三个大的方面可以概括为1、"两课"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创造性地开展"两课"教学;3、"两课"教学改革到了一个收获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的中国乡制经历了现代自治与传统保甲体制由替代到互融的历史变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乡村传统权威被打破,现代行政权威确立。本文以苏南地区为例,考察其具体表现,并分析其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上半叶,农业科技作为实业救国和科学救国的结合体,得到了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关注和积极推动,在改良传统农业的进程中,随着农业教育发展、农学家群体出现、农业学术社团诞生、农业学术刊物出版、独立的农学研究机构建立等体制化要素的具备,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初步确立,为中国农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科技体制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等教育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地位的日益提高 ,加强高校“两课”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近年来“两课”教学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三个大的方面可以概括为 :1、“两课”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 ,创造性地开展“两课”教学 ;3、“两课”教学改革到了一个收获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的苏南乡村秩序,就经济秩序而言,小农经济仍然是最主要的经济结构形态,但农村经济逐步卷入世界经济的旋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经济关系向经济契约关系转变;就政治秩序而言,随着王朝国家向政党国家的转型,国家力量对于乡村社会的渗透日益深入,由行政机构和政府官员构成的显形国家力量直接进入乡村社会,乡村内生性权威力量急剧弱化,建构性权威的力量迅速突出;就宗族秩序而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仍然起着一定的作用;就日常生活秩序而言,"伦理本位"的文化理念是村落社会中乡民日常生活的逻辑,在这种生活逻辑中,形成了"爱有差等"的"差序格局".  相似文献   
9.
在道德教育的历史进程中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教育者角色经历了从权威的角色—中立的角色—转化的角色等一系列转换过程 ,教育者本身从权威转为对话 ,从适应转化为创新 ,从单一转化为多元。本文通过对这种转换过程的揭示 ,希望当代德育教育者能及时适应社会的新要求 ,及时更新角色 ,转换形象 ,主动进行角色转化  相似文献   
10.
在道德教育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教育者角色经历了从权威的角色-中立的角色-多元的角色等一系列转换过程,教育者本身从权威转化为对话,从适应转化为创新,从单一转化为多元.本文通过对这种转换过程的提示,希望当代德育工作者能及时适应社会的新要求,及时更新角色,转换形象,主动进行角色转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