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林啸 《决策导刊》2004,(4):36-36
200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决定》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基础地位。”这标志着林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春天来临。2004年.城口县林业局将紧紧围绕“抢抓机遇、强化措施,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以退耕  相似文献   
3.
林啸 《决策导刊》2001,(10):47-47
获得市级文明单位、先进单位的秀山县地方税务局,今年以来,在组织收入、强化征管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截至八月底,全县累计完成各项税收10.5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林啸 《决策导刊》2003,(10):47-47
1995年招行依靠“一卡通”成功开辟个人银行市场,连续7年攻城略地。“一招鲜,吃遍天”,2002年招行果断变招,开始打造“金葵花”理财服务体系,全力争夺个人高端客户市场。一年间,“金葵花”理财品牌为招行赢得“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金融理财品牌”第一名和“中国首届杰出营销奖”银奖(招行是唯一进入总决赛的金融机构)两项业界分量十足的大奖。  相似文献   
5.
慧能通过对此岸与彼岸距离的厘定,对依报关系与自心体、用不二的发挥,对学、修一体化的新解,对顿、渐成佛的演绎等问题,围绕往生净土的主体论、境界论、修行论、时间论等四个方面进行阐发。以佛性论为根基,从“自性清净心”下手,在禅宗“明心见性”根本前提下,汇通了此岸与彼岸、生死与涅槃的关系,将自身的解脱实践论融入其中,令般若智慧与善巧方便合一。慧能的“往生净土”说不仅是对道生以来的“佛性论”和“顿悟成佛”说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历史以来禅法中关于念佛观、往生观的总结与创新,这种将思辨高深的理论与务实践行的修法统一起来的致思模式,开创出修佛法而不坏世法的新视角,进一步深化了关于“佛性”“往生”观念的内涵与外延,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进步,但是企业也时刻面临着各种风险,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是当前企业发展所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紧密联系的。本文主要分析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情况下的内部控制现状、以及如何构建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7.
林啸 《决策导刊》2006,(1):45-46
熟悉大渡口区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重钢”,“重钢”在一定时期几乎成了大渡口区的代名词。然而不经意间,大渡口区上业的名声鹊起,在2004年度重庆工业十强区县(市)的排行榜上,一举由第8位跃升至第4位。这小小阿拉伯数字的微妙变化,不禁让世人对大渡口区工业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大渡口工业的发展,除了“重钢”的支撑外,一匹让世人惊讶的“黑马”已悄然跃起,那就是2003年6月18日开工建设的建桥上业园。  相似文献   
8.
《大乘起信论》对净土宗及其修行思想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乘起信论》作为中国佛教转型期的理论巨著,其"一心二门"思想对华严、禅、净土诸宗均产生深刻的影响。《起信论》的"真如缘起"和净土宗的"西方极乐世界"作为理、事二种本体论形态,使真心本觉思想进一步成熟,进而为众生皆能成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通过一心(真如门)念佛熏习妄念(生灭门)达无念,进而起大乘之信心,入菩萨之行门。《起信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思维模式可看作净土宗心性思想及往生思想理论构架的一个缩影。两种思想体系在理论架构、修行模式及处理本体与现象关系采用之径路这几方面所具有的的共性,反映了唐以降中国佛教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林啸 《决策导刊》2001,(9):47-47
作为黔江区支柱产业之一的畜牧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好,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圆满地完成了既定任务。截至6月底,全区出栏生猪、牛、山羊、家禽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47%、7.03%、5.23%和3.30%,存栏数也保持了平稳的增长。以上成绩的取得,主要来自于:  相似文献   
10.
林啸 《学术探索》2014,(6):6-10
王阳明提出的"良知"是其哲学的核心概念,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巨大。在阳明心学中,"良知"是真实的、可以被确证的本体。在此基础上,王阳明提出外在现象属于内心认识,宣称良知是外在现象存在的基础。因此,王阳明一直被当作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而备受批判。随着当代知识论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历史上对王阳明的批判并不准确,对现代知识论而言,它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客观真实性。本文尝试从这一角度分析王阳明的良知论,并认为这一研究不但可以拓展知识论研究的历史范围,也可以挖掘良知论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