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09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
林淑红 《理论界》2009,(6):125-127
余华早期小说创作是指包括其1991年发表的<在细雨中呼喊>之前的小说创作,它们以先锋小说为主.共同体现为一种在潮湿、阴郁、空旷、黑暗的世界里呼喊、叩问的面貌;中期主要以1992年发表的<活着>及其后的<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所谓"回归传统"的长篇小说为代表,它们共同体现为一种在温暖、明朗、充沛的人问气息中对苦难人生的安慰与救赎的面貌,是对其早期呼喊、叩问的一种应答.这种文本面貌由呼喊到应答的变化,是与余华这一创作主体与现实关系由紧张、矛盾到放松、和谐的变化紧密相关的.但无论紧张、矛盾还是放松和谐,就其为创作提供了强劲的内驱力来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高老庄》中的几个主要人物 ,分别代表了几种不同的文化形态 ,并分别体现了这些文化的力量和弱点 ;他们之间的关系则体现了这些文化形态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碰撞、交融及其命运走向。表现出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相结合 ,会使民间传统文化获得新的力量的含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从作者的创作精神和处理题材的方法以及对人物的塑造等方面 ,分析《白鹿原》对传统现实主义的超越和继承。  相似文献   
4.
为了挖掘萧红与迟子建两位女作家作品风格的成因,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作家自身的童年经验和特有的童年情结,以及作品中体现的作家纯粹、真挚与美好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等方面着手,对两位女作家儿童视角小说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童年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深刻而巨大。  相似文献   
5.
余华创作真正转型及其成败得失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淑红 《社科纵横》2009,24(4):111-112,129
余华小说从19世纪80年代的“呼喊”到90年代的“应答”的变化,从主体根源的角度看,并不具有真正的“转型”意义,因为它们都是源于作家主体生命内在强劲驱动力的创作,都避免或掩盖了因思想力不足带来的问题。而近期的《兄弟》才是挑战作家精神思想底蕴,具有真正的转型意义的创作。《兄弟》因为“正面强攻”的错位、以亲情救赎堕落的思想的幼稚等消解了其新探索的意义,这一转型的不成功,暴露出作家精神资源不够厚实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