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篇
  200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意识能不能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长期以来,哲学界意见分歧,不能统一,一个重要原因是讨论双方各自的出发点不同。持否定观点的同志从本体论出发,紧紧扣住哲学基本问题,因此坚决不同意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的观点;持肯定观点的同志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作用出发,特别是抓住了意识对于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坚持认为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作用是客观上存在的,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我们建议,既然双方对哲学基本问题范围内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都没有异议,那就不要再抓住意识能不能决定物质来讨论,同时也不要在概念(“决定”)上转圈,而回到这个问题的实质上来。我们以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估计意识(精神)因素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作用问题。这样,问题的提法就应该是:能不能说意识(精神)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还是矛盾的某一属性——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有些同志认为,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并且是“根本的动力。” 我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任何一种属性——同一性或斗争性——都不能单独存在、单独起作用,单独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只有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结合,互相节制,共同作用,才构成  相似文献   
3.
仔细研究2005年的高考数学试卷,可以发现:试题考查的仍是双基内容,且适当削弱了形式化逻辑思维能力的知识内容(如降低解析几何和立体几何的理论知识要求),增强应用问题的考核力度,提高了学生对空间想象、分析、判断、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考核力度。这与前两年的高考数学试卷比较,在题型和内容的编排上都有所差异,有所创新。现评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人们从具体认识对象的不同上,将认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事物属性、规律的认识,即所谓“事实认识”;另一类是对事物属性、规律同人的需要之间的价值关系的评价,即所谓“价值认识”,完整的认识过程应该是由这两种认识过程构成  相似文献   
5.
《晋阳学刊》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发表的余维宗同志的《从形而上学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形而上学》一文,读了有些感想,写来与作者商榷。余文提出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不要停留在形而上学的具体表现上,而要抓住它的根本,即否认对立统一的原则,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这是有启发的。但余文批评了李达主编的《唯物辩证法大纲》中的一个观点:形而上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作为人类认识史的必经阶段的形而上学,在认识史上曾经起过进步作用;但是唯物辩证法产生之后,形而上学就“失去了任何进步作用,成为应当抛弃的反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