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刊载了王荫庭先生的《“社会存在”范畴释义》一文,同年第6期又刊载了何祚榕先生与王荫庭先生的商榷文章。拜读两位学界前辈的文章,颇受启发与教益,但同时又觉得两位先生的观点似有进一步探讨与磋商的地方。笔者初涉学界,特别是作为曾受教于王先生的学生,不避浅陋之嫌,谈谈对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范畴的理解,以就教于王、何两位先生及学界同仁,并冀使这一问题的讨论更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2.
写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青年黑格尔派作家麦克斯·施蒂纳,因其言辞激烈且观点乖张,在思想史上争议极大.他既被看作追逐自由的勇士,又被认为是伤风败俗的蛮人,他的思想几度兴盛,对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存在主义和现代无政府主义等思想流派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回顾施蒂纳的荣辱兴衰,有助于纠正和弥补对施蒂纳的遗忘,从而重新发现这位“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相似文献   
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施蒂纳的激烈批判无意中造成了一个假象,即施蒂纳只是马克思众多思想敌人中最荒谬绝伦的一个,这样的判断将误导我们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和施蒂纳之间争论的本质和意义。就其实质来讲,正是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致命一击推动马克思彻底抛弃费尔巴哈以及任何本质主义的哲学立场;同时,马克思借助施蒂纳反对唯心主义的提示和经济学的训练,最终找到了描述历史和改变世界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4.
5.
麦克斯·施蒂纳是著名的青年黑格尔派成员,但他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却晦而不明.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到处展现着施蒂纳运用辩证法的痕迹.但他并非简单地重复黑格尔,他的“唯一者”的形象乃是现象学中精神运动达到最后阶段的自我意识的现实化身.就此而言,他促成了黑格尔哲学逻辑的完成,成为名副其实的“最后的黑格尔主义者”.  相似文献   
6.
施蒂纳的唯一者概念常被误认为一个荒诞的哲学形象.出现这种误解,是因为忽视了施蒂纳的黑格尔主义的背景.通过解读他与黑格尔哲学的关联,我们将发现,唯一者展示了哲学和历史的终结,他是精神运动达到绝对知识阶段的化身,也是历史发展达到自由终点后的人类状况.作为哲学和历史的终结者,唯一者成为了“最后之人”.  相似文献   
7.
林钊 《江海学刊》2023,(5):67-74
消弭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是每个民族现代化进程中必然面对的问题。19世纪上半叶德意志民族面临的困境就是如何将深厚独特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其哲学传统纳入法国大革命所开启的现代性框架之中。为此,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提出了“德法同构”的解释范式,指出德国哲学革命在内在性上完成了法国政治革命所表达的现代性原则。这一解释范式得到了马克思等后来者的继承。马克思承认德国哲学的现代高度,猛烈批判德国社会现实与德国哲学之间的脱节。借助于无产阶级这个历史新因素,马克思为现代化中落后的德意志民族谋划的解放之路是,在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市民社会)的新文明(人的解放)中最终实现德国人的解放。在这条解放之路上,马克思以德国文化传统为根基,同时吸纳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的成果,成功将德国哲学的核心要求,即普遍性的实现,提升为共产主义。自中国共产党诞生起,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就历史性地转变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普遍主义与特殊的民族性的融合则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勾勒的“德国人的解放”图景的启示在于,必须要在人类新文明形态的视野中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